怎样把我国最大深水型淡水湖泊抚仙湖保护得更好?
7月12日至14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和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云南社科专家玉溪行”调研咨询活动在玉溪市展开。云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瑞才带领20位来自国内的社科专家,分为4个调研组,深入玉溪市七县二区,围绕“海绵城市”建设、“三湖”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等课题,展开实地调研和咨询。
抚仙湖,系珠江源头第一大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距昆明70多公里。蓄水量206亿立方米,相当于13个滇池、7个太湖,占全国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9.16%,占国控重点湖泊I类水的91.4%,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3%,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备用水源。
近年来,玉溪市突出以抚仙湖等“三湖”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严格管控抚仙湖周边开发,退出开发项目11个、减少规划用地7.2万亩。抚仙湖被列为国家首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和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沿湖3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在以抚仙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人工湿地作为抚仙湖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十余年来,澄江县共投资1.7亿元,实施了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四退三还等43项环保工程和措施,搬迁马房村和广南营群众1505人、退田3528亩、退房13万平方米。
目前,抚仙湖已建成一期湿地631亩、生态调蓄带2.8公里、仙湖时光栈道2公里。据数据监测,通过湿地建设,抚仙湖北岸13条主要入湖河道污染负荷明显减少,各项污染物去除率达到了45%至85%。人工湿地总氮、总磷均有所减少。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
专家、学者们实地考察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及马房村、广南营搬迁地块湿地,积极为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出谋划策,破解湿地建设中的疑难点,助力玉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全省前列。(本报记者 任维东 本报通讯员 尹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