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4日 星期五

    一笔尘封的珍贵遗产

    ——略谈清代少数民族诗文别集的整理研究及其价值意义

    作者:多洛肯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4日 11版)

        在中国文学史上,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群体的存在的确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始终是充满活力的中华多民族文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清一代二百六十余年,是中国古代民族迁化演生、分布情势的定型期,是各民族文化在广域间深度交流互动的新的高峰期,促动着中华文明的成熟。清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蓬勃遽兴,超越前代,其文学创作对清代文学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创作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汉语文学的光辉篇章。

        据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代别集总目》统计,现存一万九千七百余家所撰诗文集四万多种,可谓洋洋大观。然而清代少数民族作家诗文别集在这部全面反映现存清代诗文别集著述、馆藏及其作者传记资料的大型工具书中仅不足80部,柯愈春《清代诗文集总目提要》、袁行云《清代诗集叙录》著录的书目更少!对作家诗文作品的搜集整理,是文学研究应有的大前提。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只收录范承谟、蓝鼎元2人别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仅收纳喇(兰)性德、曹寅等9人别集;《续修四库全书》收入梦麟、和瑛、沙琛、莫友芝、盛昱等30人别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禁毁书丛刊》只收录了3人别集。本世纪,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开展的规模最为宏大的文献整理项目《清代诗文集汇编》,全书收录清代3400余人的诗文别集4000余种,其中除了清代入关的9位帝王的别集全数收入外,对其他少数民族作家诗文别集的收录不到90种,而且收录的诗文别集版本上内容上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迄今为止,清代少数民族诗文家作品的整理或影印往往多属草创,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雍乾时期的满族重臣鄂尔泰的诗文集有两部,其中有存诗四百六十七首的《鄂文端公遗稿》六卷(又名《西林遗稿》),另有《文蔚堂诗集》八卷,现存清竹虛斋钞本,是集存诗七百六十二首,几乎囊括整部《西林遗稿》六卷,仅未收《鄂文端公遗稿》卷二《苔又上》与卷六《侍卫有寻鹰不得者诗以记之并示鹰》两首,应是收录鄂尔泰诗歌作品最为全面的別集。然而《清代诗文集汇编》将《鄂文端公遗稿》收入,未将诗歌足本《文蔚堂诗集》收入,令人颇为遗憾。这类遗憾同样在丁澎、法式善、和瑛等人的诗文别集的版本选取上也出现了。

        清代少数民族汉语文诗文别集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是这样一批弥足珍贵的丰厚文化遗产,却长期被漠视、遗忘,除少数极个别作家部分文学集子外(纳兰性德、法式善、顾太清多有整理与校注成果),绝大部分鲜有人问津,散落尘封中。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深思,亟待人们下大力抢救性挖掘、搜集、整理。经笔者十年来的广泛调查摸底,可知现存各图书馆、单位的清代各少数民族文士、作家诗文别集基本情况:共有12个族别(其他少数民族还有部分诗人,因诗文散佚,只好阙如,比如仡佬族成世宣)626人800余部计约2000万字以上诗文别集存世(不含散见诗文作品)。满族179人现存468部诗文别集、散佚158部;蒙古族40人现存91部诗文别集、散佚42部;回族34人现存77部诗文别集、散佚20部;壮族27人现存37部诗文别集、散佚37部;白族20人现存53部诗文别集、散佚11部;彝族8人现存8部诗文别集、散佚11部;纳西族16人现存19部诗文别集、散佚12部;土家族8人现存14部诗文别集、散佚61部;苗族5人现存6部诗文别集;侗族2人现存2部诗文别集、散佚3部;布依族3人现存22部诗文别集;畲族1人现存3部诗文别集(详参多洛肯《元明清少数民族汉语文创作诗文叙录》(清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这些少数民族文士、作家的汉语文写作,各具风神,展示着各少数民族元文化与汉文化融通化生的别样姿态、色彩,星罗散布于清代百花园中,描画出清代各民族文化-文学交融汇通的历史轨迹,显示了清代各民族间精神、心理、文化性格沟通联系的深层肌理、机制。可以说,这些少数民族文士、作家的诗文别集,既是中华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首先,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正确阐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对真实再现中华文化历史风貌,弘扬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多元基础上的国家认同,维护祖国统一,强化民族团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散庋各处的清代少数民族文士、作家的诗文别集,全面、系统地梳理、编纂、点校整理,不仅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更具有中华文化建设的深远战略意义。

        其次,这些文学作品分散庋藏各地,有不少还是未经刊印的稿本、钞本,有些刻本仅存孤本,对这笔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为防文献散佚,必须将之进一步点校整理、辑录。这些文学作品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这将引领、开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生动、丰富的历史风貌再现,提供新的重要补充,推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再次,这些文学创作文献所构成的各民族文化交流、融通的历史坐标系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经验,可资借鉴吸收,为新的中华文化建设规划,提供重要参酌。将它们整理出版,将会给民族学、历史学打开新的视域,提供极为充足的新的文献史料,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更加贴近现实,有新的作为,对社会主义中国社会、文化长远发展,创造新的价值,作出新的贡献。

        这一学术工作,应遵循的基本编纂原则与点校体例是,严格依照国家古籍整理规范,并考虑少数民族文士、作家的民族元文化特点,制定科学的凡例。我们应在既有的文献目录基础上,展开更广泛、细致的调查、搜集,尽可能摸清清代少数民族文士汉语文诗文别集的创编、流存状况,编列成目,并对其各自版本系统进行考证研究。进而以各家别集的内容、艺术水平、历史意义、学术价值诸方面,进行品评考量。应按照族别归类,再按作家的出生年代先后为序,生年相同者,则按卒年先后依次排序,生卒年不详者,则依据史料所载其活动年代或其交游人物的生活年代,插入适当位置。对于跨越明清或清与民国的作家,其主要文学活动在明代或民国的,也不予著录和收录。

        清代少数民族诗文家生平大多“隐而不显”,所以我们必须花大力气钩沉索隐考证其生平事迹,学界虽已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努力。但必须指出,这一工作才仅仅是开始,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应避免在一些少数民族族别文学史著作中会出现诸如“丁澎是丁鹤年之孙”等不考之论。同时我们在辑校作家作品时要以求全为第一原则,在此基础上,在版本上求善,在校勘上求精。对其中民族语言的个别词汇的汉字音写,特殊民族习俗风物进行必要疏注。其他汉语词汇典故,不再赘注。另对具有重要历史文献和版本价值的诗文别集,应附录原刊封面等书影。最后,将以上点校整理的诗文作品建成可资利用的数字文献库,并编设多种检索系统。

        这一学术工作综合运用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针对清代少数民族汉语文诗文创作的存在方式与独特形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辑录、编纂与整理,从而辑校出迄今为止最为丰富、最为完备、最为系统的清代少数民族诗文创作文献资料集成,也会为学术界奉献一整套丰富而坚实的研究文献资料集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汉文化交融中的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14BZW156]阶段性成果。)

        (多洛肯,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