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十字路口,巴尔干心脏。这两个令人瞩目的标签,深远地影响着塞尔维亚的前世今生。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以及欧洲“火药桶”的中心地带,让塞尔维亚的国家命运几个世纪以来历尽风雨,同时也塑造了这个国家不屈不挠的灵魂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不屈不挠、热爱自由是塞尔维亚的灵魂。从14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王国开始,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科索沃战争,塞尔维亚一直处于东西方大国势力的争夺与影响之下,屡遭侵略和征服,但每一次都英勇反抗,重获独立与自由。尤其是二战时期,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以及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赫赫战功令人印象深刻,《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等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影片在中国家喻户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自主建立了联邦制的共同国家,并在此后短短的30多年中迅速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政治上也因不结盟运动等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如今说起塞尔维亚,许多人首先想到的也是“南斯拉夫”这个响当当的名字。
在南斯拉夫兄弟分手之后,原本全联邦一盘棋的经济格局被割裂,基础设施在战争中被严重破坏,再加上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制裁,塞尔维亚的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一度几近瘫痪。然而,塞尔维亚百折不挠的精神又一次在关键时期表现出来,进入21世纪后,塞尔维亚经济逐渐好转,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6.3%,被称为“巴尔干之虎”。可惜这种良好的增长势头从2008年开始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又陷入疲软。2009年塞尔维亚申请加入欧盟后在经济发展上内外兼修,一方面按照欧盟的要求进行经济改革;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除了和欧盟国家加强经济联系之外,塞尔维亚还与俄罗斯及中欧国家等签订了一系列自贸协定,并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该机制下基础设施合作最为突出的国家。目前,塞尔维亚经济已经基本走出衰退,而且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前来投资。
走进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这座雄踞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的“白色之城”,人们能强烈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复杂交汇。贝尔格莱德地处巴尔干半岛的核心位置,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连接点,因而被誉为“巴尔干之钥”,历史上是强权争夺的焦点。2000多年来,这座城市曾遭受异族占领五百多年,并且历经40次战火侵袭,但每一次都浴火重生。如今,走在贝尔格莱德街头,你能领略到各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与各时期不同战争中的战斗者雕像不期而遇,它们无一不在诉说塞尔维亚的坎坷历史。最触目惊心的是,1999年北约轰炸后留下的大楼残体仍矗立在城中心的街头,默默注视着脚下的车水马龙。
正因命运多舛,贝尔格莱德人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与欢乐。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米哈伊洛大公街,街道两旁一间挨一间的咖啡馆永远坐满了人,哪怕是寒冬腊月,人们也要开着取暖器、裹着毛毯与亲友围坐在露天咖啡座里,只为就着多瑙河与萨瓦河上空的清冽空气,喝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走过米哈伊洛大公街,就到了卡洛梅格丹公园,这里是土耳其人统治时期留下的堡垒,如今已成为贝尔格莱德最大最美的公园。阳光明媚的午后,年轻人会弹着吉他唱歌,白发苍苍的老人则围着棋盘对弈。无论是小货摊上摆着的世界最大面值纸币——1993年南联盟发行的面额为五千亿第纳尔的纸币——所折射的恐慌年代,还是如今仍然高企的失业率,抑或议会大厦前抗议政府与北约走近的呼喊声,都无法扰乱这美好祥和的一角。
贝尔格莱德是整个塞尔维亚的缩影,历经沧桑和磨难,却不改热情、乐观和奋进的精神,而且变得更加包容开放。2015年难民危机席卷欧洲,作为巴尔干难民通道上的重要国家,塞尔维亚对过境难民和移民充分展示其人道主义精神,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并愿意接受欧盟的难民配额,在国际上赢得极大的赞誉。一位塞尔维亚志愿者说:“我们也曾经因战火逃离自己的家园,所以明白他们有多需要关怀和帮助。”
也正因如此,塞尔维亚特别珍视患难之交,尤其感激中国在其困难时期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塞中友谊基石坚如长城。”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如是说。
(本报贝尔格莱德6月16日电 本报记者 张智勇 赵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