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来临之际,防治荒漠化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国家林业局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4以上和1/6以上。荒漠化防治面临哪些难点?如何实现荒漠化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共赢”?记者来到昔日“风沙源”,探求荒漠化的治理密码。
科学治沙:从“治沙难”到“觅沙难”
初夏时节,走上河北宣化县黄羊滩,一望无际的林海和草甸映入眼帘,不远处的洋河岸边,水草丰美,景色宜人。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海。
“以前,一年中有半年都是黄沙天,刮起风来伸手不见五指,屋里窗台全是灰。”忆往昔,58岁的河南房村村民王德忠仍心有余悸。河南房村距离黄羊滩仅1000米之遥,不少村民吃尽了风沙的苦头。
如今的黄羊滩植被丛生,林草覆盖度已超过97%,从昔日风沙源之一,变身为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生态治沙时特意留下来警示子孙后代的一小块沙坡,现在竟然也长满了绿草。”宣化林场场长李澍贵指着已被林草覆盖的沙坡说。
从“治沙难”到“觅沙难”,其中有着怎样的密码?“那就是科学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沙。”参与风沙源治理的张家口市林业局局长王海东告诉记者。
2000年6月,新中国治沙史上的大手笔——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治理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5省份75个县(旗、市、区),按照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综合治理的原则,工程采取封、造、退、治、移相结合的多种治沙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这些国家级工程对防沙治沙起到了重要作用。
狂沙肆虐,浊风满城。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荒漠化在我国北方形成了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风沙带,影响人口超4亿人。
“我国沙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谈到治沙难度,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心存忧虑地说,有明显沙化趋势的30.03万平方公里土地,如果保护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已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的面积占55%,后续巩固与恢复任务繁重;还有28万平方公里的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亟待封禁保护。
产业治沙:从技术“筑绿”到经济“护绿”
端午节前夕,河北怀来德尚庄园葡萄基地,半人高的赤霞珠葡萄展枝吐绿,有的已是含苞待放。
“以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都是荒滩,现在通过沙地种葡萄,不仅起到防风固沙效果,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还带动了2000户农户增收致富。”河北怀来县林业局产业办主任李慧勇说。
防沙治沙是一项见效慢、周期长、投资大的工程,如何让治沙变得可持续,成为困扰治沙者们的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1984年,钱学森首次提出了沙草产业构想,他提出用100年时间来完成这场革命,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在政策的引导下,一批优秀的治沙者在沙漠中实践沙草产业理论,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方式,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治沙之路。
“中国荒漠化有三个根本原因,一是生态系统脆弱,二是中国荒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非常大,三是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过度开垦,滥用水资源,过度放牧等现象。”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长吴波认为,防治荒漠化有三个关键:防、治和用。防,就是要建立一个安全的体系;治,就是要建立一个生态体系;用,就是要建立一个产业体系。
从技术“筑绿”到经济“护绿”,各地防沙治沙有了更深厚的产业基础。沙漠,在产业的魔力下“点石成金”。目前,我国沙区经济林果面积已达540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53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33.9%。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加工和贮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沙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拳头产业。
社会治沙:从“政府要绿”到“百姓受益”
在河北张家口市万全区,一项新的治沙模式引人关注:通过采取“政府前期流转土地,企业主体经营,涉地群众参与”的方式,在循环发展林上苗木的同时,鼓励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充分调动起企业主体积极性,取得政府要绿、企业得利、百姓受益的效果。
在这一防沙治沙模式中,当地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有土地租金收入,有为公司绿化打工的收入,还有订单农业的收入,农民一份地拿到了三份收入。原来种植玉米亩均收入800元,现在亩均收入可达3500元。”万全区委书记赵满柱说。
昔日沙进人退,今朝人进沙退。
“虽然中国荒漠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状况依然严重,保护与治理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张建龙话锋一转,防治荒漠化,离不开科技支撑,离不开产业基础,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
“目前我们整治沙化荒山,每亩投入近6000元,国家每亩补助仅为400元,迫切需要资金的支持,迫切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参与。”谈到面临的困难,河北阳原县当代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海军说。
专家指出,在防沙治沙过程中,要进一步创新防沙治沙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地方各级政府防沙治沙责任意识,完善政府投入、税收减免和金融扶持等政策体系,依法保护治沙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