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5日 星期三

    —项兴国强军富民的国家战略

    ——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作者:马占魁 本报记者 陈劲松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5日 16版)
    戈壁乐队 火箭军某部针对施工连队部署分散的实际,为一线连队配发了百余套流动文体器材,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图为该部戈壁乐队在施工休息时间表演节目。王刚摄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学习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系列访谈①】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和战略全局高度,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军事篇”。为了深入学习领会习主席的重要论述,我们从本期起刊发系列访谈,敬请关注。

        特邀嘉宾: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马占魁 少将 

        主持人:本报记者 陈劲松

    1.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已进入深入实施阶段

     

        主持人: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意味着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已进入深入实施阶段。请您谈一谈,这样的决策部署有何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占魁: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3月12日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两个“重大”,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指明了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意义所在。此次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就特别注重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探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不同的安全和发展形势,提出了“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思想。在这些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国防实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路子。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伴随着发展壮大步伐加快,我国面临的各种外部压力和风险挑战急剧增多。在新形势下,能否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智慧。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方面,国防和军队建设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经济社会大母体中获取技术最先进、成本最便宜、性能最稳定的物质和技术来源,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强军兴军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为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这样就能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经济竞争力和军事战斗力,从根本上化解民族复兴进程中“大炮”和“黄油”争抢资源的矛盾。

     

        主持人:我国军民融合当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马占魁:对于军民融合的发展阶段,习主席作出了这样的定位,即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这是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状况的透彻把握和准确判断。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军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下,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国200多个民用机场中军民合用机场占近1/3;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用单位占取得相应生产许可单位总数的2/3以上,民营企业达1000多家;在人才依托培养领域,军队与地方118所高等院校签约招收国防生,年均招生人数占全军生长干部总数的1/3。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

     

        从总体上看,我国军民融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举例来讲,美国的军用和民用关键技术中,已有80%是相通的,他们已经进入军民通用技术时代。我国这个比例还比较低。我们必须坚持问题牵引,不断研究新情况,拿出新思路,推进融合由初步向深度发展。当前首先要下大力解决思想观念、统管体制、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在寻求综合效应最大化上多下功夫,不断增强军民融合的作用效能。

     

        军民融合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各方面工作,正由思想层面向行动层面,由初级层次向较高层次,由有限要素、少数领域向全要素、多领域,由零散式向体系式,由部门主抓向国家主导推进。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意见》,明确了军民融合的目标方向和统筹重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遵循。

     

    2.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主持人: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是我们追求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要求是什么?

     

        马占魁:习主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我理解,“全要素”指的是融合对象,包括信息、技术、人才、设施、服务等各类资源,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多领域”指的是融合范围,也就是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深度融合、相互兼容。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国防动员和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等重点领域,以及海洋、空天、信息等新兴领域,广泛涉及陆、海、空、天、网等多维空间。“高效益”指的是融合效果或评价标准。军民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共用同一个兼容的经济技术基础,做到一分投入、两分产出、多重效益,实现投入产出比值最大化,做到生产力和战斗力双提升。

     

        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各部门、各领域以强军目标为引领,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重点突破带动一般发展的思路,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形成所有领域应融即融、资源要素充分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的体制机制和法规政策。

     

        主持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做好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马占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需要有大智慧、大思路和大举措。军民融合涉及军队、地方和企业等多个主体的利益,要在市场化条件下有效实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发挥党在军民融合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国家主导,就是要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需要,从国家层面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军民两大体系资源,使之发挥出最大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要特别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关系和影响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战略规划等重大、全局、长远性问题,都必须科学决策,强力推行,以体现党的领导和国家意志。需求牵引,就是充分发挥军事需求的拉动作用。需求既是军民融合的逻辑起点,又是军民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它具有军民通用、单靠军方或地方力量难以实现等特点。在当今军民技术通用时代,有些项目短期看是军事需求,长期看也是民用需求。比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对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起到支撑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产业质量、服务经济社会也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据《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测,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产值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市场运作,就是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参与军民融合的自觉性、积极性,走出一条经济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国防建设提供的是安全服务,作为一项纯公共产品只能由国家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依靠计划手段或行政命令来配置资源。理论和实践证明,构建有序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保持适度竞争,不仅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还能不断扩大融合范围,增强内生动力,找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佳均衡点。

     

        需要说明的是,党的领导、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和市场运作四项原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有机统一于军民融合的全过程、各领域。在强调国防建设公共产品属性的同时,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等市场手段,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吸引全社会积极支持国防建设、投身国防建设,特别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彻底改变目前部分领域和行业中存在“融得越多、损失越大”的不合理现象。

     

    3.“四个强化”是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途径

     

        主持人:为了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习主席明确提出“四个强化”的战略举措,即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改革创新、强化战略规划、强化法治保障。对此,我们应如何理解?

     

        马占魁:“四个强化”的战略举措,从思想到行动、从规划到执行,指明了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途径。

     

        强化大局意识,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前提。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军民融合要融得顺畅、合得高效,各部门在思想上首先应高度自觉,达成共识。当前,人们在根本上都认同军民融合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军利企的国家大战略,但在“融什么”“融多深”“怎么融”等具体层面,还存在着一些偏差。比如,有些军工领域的同志认为,军民融合是利用其他资源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融别人可以,被别人融不行”;有些地方同志则认为,军民融合是支援和服务军队建设,把国防简单等同于“军防”等等。这些认识偏差和分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关各方都应树立一盘棋思想,认识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代表的是国家整体利益,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衰成败,必须跳出部门、个人和眼前利益的樊篱,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思考融合、推动融合。

     

        强化改革创新,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习主席指出,要强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这“三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是推进融合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抓手。构建“三大体系”关键因素在体制机制,根本出路靠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彻底打破导致军民二元分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破除阻碍军民深度融合的利益分割和制度壁垒,构建起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模式。

     

        强化战略规划,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径指引。2012年,我国编制的首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启了我国首次用规划方式从顶层整合军民体系资源的先河。实践证明,规划计划也是其他发达国家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普遍做法。习主席强调,要强化战略规划,拿出可行办法推动规划落实,加强督导检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作为相对顶层的统筹,对其他专项规划起着统揽和引领作用,必须加强对规划执行落实的财政保障和监督评估。

     

        强化法治保障,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要求。军民融合横跨军地两大体系,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单靠行政和部门往往难以调控落实。习主席明确指出,要强化法治保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化水平。军地各方应齐心协力,对军民融合相关法律法规作系统梳理,及时做好立、修、改、废工作,彻底改变过去融合法制不健全、执行法律不严格、违反法规难问责等问题,切实使融合走向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化轨道。

     

        总之,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包含了战略意义、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任务和战略举措等要素,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

     

        (本报记者 陈劲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