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
做了一辈子编辑,若问我收获如何,可以用“满满”两个字作答——满满结识了一批大师级作者。
1984年,我进入中华书局开始从事编辑工作,前后15年,主要负责编杂志。先是参与创办《书品》,这是中华书局继《文史》《文史知识》两个杂志后创办的第三本杂志,主旨是介绍和品评中华版图书,而中华版图书又主要可以概括为学术著作和古籍整理两大类。这样一来,要想办好《书品》,首先就要结识能够品评和介绍中华版图书的作者。办了7年后,我于1992年年底调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参与创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
在编刊工作中,借助于中华书局和国务院古籍小组这样两个得天独厚的大舞台,特别是在李侃、赵守俨、傅璇琮等老一辈编辑大家的帮助指导下,我的业务能力很快提升,先后结识并团结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作者,如钱锺书、杨伯峻、缪钺、金景芳、顾廷龙、陆宗达、蔡尚思、周有光、邓广铭、钱仲联、张岱年、季羡林、侯仁之、张政烺、启功、何兹全、胡厚宣、史念海、周一良、王锺翰、程千帆、王世襄、周祖谟、杨志玖、任继愈、饶宗颐、赵俪生、李慎之、丁伟志、冯其庸、林甘泉、傅熹年、徐苹芳、王尧等先生。他们不仅是这两个刊物的作者,而且在我离开中华书局调入朝华出版社和新世界出版社后,也成为这两家出版社的主要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在编辑工作中,认真为作者服务,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不得不面对“哲人其萎”的严酷现实。自此,我开始自觉地把工作定位于“抢救文化财产”。其结果就是由我主编的记录了近140位大师亲笔写下的回忆自己宝贵治学经验的六卷本《学林春秋》的面世,以及这些大师回忆自己老师们的治学经历的三卷本《学林往事》的出版。其后,我主编的以季羡林先生为首的20位大师参与的《名家心语丛书》20册陆续推出,《想念大师丛书》也接二连三地面世。这些丛书的编辑出版,既可以看作是我编辑工作中的第二个重大收获,又恰好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它与第一个收获即结识一大批大师级作者密切关联。
(张世林,作者系新世界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