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
当前,我国不少行业都提出要“去产能”,出版业同样有必要。出版业供给侧的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少,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图书品种过度膨胀、年年增长的势头一直未能遏制。
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普通大众,细心的人总能看出来,实体书店和网店的图书品种不断增加,而买书的人和能够常销的书并非如此。相当数量的新书,还没有机会上架亮相,就被送进仓库成了压库书。书难卖,固然有内容、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但总体上出版业产能超出市场需求,不能否认。
出版业产能过剩,从不同角度可以找出不同原因。受影响较大的因素,概括有以下几种。
其一,书号调控图书品种的作用,日显削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出版1.4万种图书,2014年猛增至44.84万种,2015年约为42万。环顾世界,近几年美国年出书大约有20万种,俄罗斯12万种,日本8万种。我国出版品种的增长,明显过快。在巨大的图书出版总量中,教辅类图书的码洋占据半壁江山以上。如今图书市场上,当当网的网销量最大,被认为带有市场风向标的意义。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当当网销书每种达万册的仅有3103种,比起当年44万种的出书产能,简直少得可怜。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出版业所面临的原创不足、内容不对路、产能明显过大等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随着时代发展,出版业书号管理的情况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明显变化。没有了书号限额的约束,品种自发膨胀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出版生产转型乏力,观念滞后。这几年,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形势,要求以往那种单一的出版模式要转型,经营观念要革新,但仍有不少出版单位喊得多,做得少,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还习惯于广种薄收、出版同质化图书。
其三,出版生产,缺乏完善退出机制。为控制出版规模,保证出版质量,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对出版社的准入实行严格限制。但随着出版业逐步融入市场,加上出版社出书范围和书号管理陆续松绑,使得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民营出版力量的兴起,不少民营文化公司和工作室实际上已成为不挂牌的准出版社,这更使得我国的出版产能越加庞大。
现今的出版社,大多是计划经济年代按地区或按部门设立的。其他行业常见有破产歇业的,唯独从未见有出版社倒闭关门的。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出版业至今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在国外,出版社经营亏损就倒闭,这既正常又常见。而我国出版业,何以只有进,没有退?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不利于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出版业“去产能”这个问题,不容回避,它不仅涉及出版内容、出版手段、出版管理、出版市场、出版人经营理念等的优化,还同社会读书氛围、传播技术出新、版权法治的完善密切相关。倘若听任出版泡沫无节制膨胀,不仅出版业的健康发展会受到影响,势必还会伤害到整个社会的阅读环境和文化建设。出版去产能,需要动体制、革弊端、推创新,既要有顶层设计,也需要出版人以及与出版业相关的部门,共同参与改革。
(李景端,作者系译林出版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