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快递】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中国人应该坚守什么?电影《老炮儿》上映时,导演管虎曾说,我唯一的野心就是提醒后辈,中国人做事是有规矩的。这也是纪录片《功夫少林》想要表达的。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大家都说了同一个理儿——规矩是中国人的根,在任何时代都丢不得,丢了迟早要找寻回来。
30年了,由电影《少林寺》带动的少林热、功夫热势不可挡,有关少林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然而,观众对“少林功夫”的理解,大多停留在飞檐走壁的武打与纷争不休的江湖之中。而现实中的少林功夫是大多出身贫寒之人艰难的抉择、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对中国功夫道德的恪守与敬畏。《功夫少林》抛开故弄玄虚的神秘,不以单纯展示中国功夫的高端神秘为目的,而是将更多笔墨用于表现习武之人背后的辛酸与努力,以及习武的修养、道德、信念等价值理念,使观众品味功夫之余,领悟到千百年来中国人通过“功夫”载体,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做人道理。
片中,老刀客王宗仁骑着老式三轮摩托,斜背大刀,扬起一路尘土;张钦标一边练功一边给母亲做千纸鹤,一看就是位刻苦读书练功的功夫少女。创作者从最初的人物性格入手,分析其人生经历,然后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现实中寻找与之切合的现实点和有情感、有起伏波澜的人生故事。他们是在拍人,同时也是在拍功夫,但拍到最后,已经分不清两者的界限了。当纪录片揭开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这些文化附着在普通的人、质朴的经历、真实的情感上,中华文化就如同春风化雨般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和心田。
中国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给纪录片提供了充裕的创作素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应思量的课题。我们不应止步于单纯欣赏展示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更要勇于去触碰那些蕴含在故事、人物背后的内涵与意义,以现代的姿态感受呈现那种古老与现代、技艺与精神的交融。除了《功夫少林》,在网络大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我”“修文物”的表述动态而轻松地讲述故宫工匠以精湛技艺维护文物的故事,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如纪录片《本草中国》透过展现药材的发现、采摘与炮制的过程,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科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当纪录片转换思路,不再在展示传统文化成就中画地为牢,而是以现代视角讲述真实经历,传达真诚情感,揭示真理与信念,拉近观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寻求普遍的文化接近性“共鸣”,传统文化与纪录片才能更好地并肩前行,在出现泛娱乐化倾向的市场环境中开辟出一条通往观众内心的道路。
(汤嫣,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