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3日 星期五

    “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朱伟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3日 04版)

        【民族团结巡礼】 

     

        2015级预科学生马上要毕业了,按照学校的传统,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全体教工又开始张罗着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孩子们亲手包顿饺子。“我的家乡没有送行包饺子的习俗,这种新鲜的体验让我感觉特别温馨,像一家人一样。”来自西藏的米玛顿珠说。

     

        作为省内唯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现有少数民族预科1210人,生源遍布全国19个省区,包括34个民族成分。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师生在认同自己民族文化、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以一种欣赏的、包容的、尊重的态度和胸怀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校园成为各民族文化竞放的百花园和充满‘民族亲情’的大家庭。”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院长都永浩说。

     

    “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你”

     

        19岁的布阿依夏木来自新疆,当初想到要独自一人到遥远的黑龙江来上学,她特别担心、害怕,一度有放弃来学习的念头。“那时每天都给秦妈打电话。秦妈说你放心来吧,这里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关心你。”布阿依夏木说:“来了之后发现其实自己想多了。”

     

        布阿依夏木口中的“秦妈”是学校新疆预科班的辅导员秦桂芝。除去寒暑假,她一年里住校的时间多达200天,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比和自己家人还要多。从学生生病的床前照料,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秦桂芝老师以爱心和真情成为孩子们心里最喜欢、最爱戴和最尊敬的“秦妈妈”。

     

        “孩子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上学非常不容易,看到他们在异乡孤独的身影、生病时无依无靠的眼神,渴望爸爸妈妈在身边照顾的心情,我就再也放不下了。”秦桂芝说。

     

        2014年6月学院还成立了“秦桂芝工作室”,面向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

     

    各民族兄弟姐妹一家亲

     

        已经从学校毕业两年的忽晚别克仍然与他的汉族朋友孙馗伦保持着联系。谈起自己这个普通话小老师,忽晚别克对他充满感激。“刚去学校的时候,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孙馗伦每天晚上都会到寝室陪我聊会儿天,让我迅速适应学校生活。”忽晚别克说。

     

        “语言是交流的桥梁,如果语言不通,少数民族学生们就无法融入学校的生活,时间长了就会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学校老师贾敏说。贾敏老师安排自己班级24名学生组成志愿者团队,每天晚自习轮流给普通话不好的少数民族学生辅导。

     

        关鑫就是其中的一名志愿者,他每天晚上都来,慢慢地和很多少数民族同学都成了好朋友。“在教他们的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习了很多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通过语言的学习,可以让各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关鑫说。

     

        在互学语言的同时,学院开展民族舞蹈传授活动,院领导带头报名,大家争相学习蒙古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的舞蹈。这些活动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

     

        来自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的吉保力聪和肖英雄在高中时就是好兄弟,他们结伴考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虽然来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但却有很多难忘和感动的事情。”吉保力聪说:“学校领导亲自领着学生们清扫,大冬天累得满头是汗,这个太触动我了。”感受着学校的温暖,这两个彝族小伙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母校。他们寒假回家的时候,利用14天的时间,走遍大凉山17个县市高中,拿着自制的宣传单推介学校。

     

        2014年5月,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学生热依汉古丽生病住不起医院,学校师生为她捐款。古丽出院后,提出将剩余的1.1万元用于帮助其他学生。学院以这笔钱为本金,成立了“古丽民族团结基金”,用来帮助各民族需要帮助的学生。基金设立一年来,陆续收到校内外捐款20余万元,25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获得了资助。

     

        “‘培育民族团结的种子,探索民族团结的经验’,是民族高校的一项特殊使命。要牢牢抓住这一主线,坚持‘平等、爱护、融入’的工作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入学前后衔接不间断,入学后的假期教育不间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衔接不间断,毕业后跟踪服务不间断。”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副院长田海君说。

     

        (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朱伟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