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话剧《北梁人家》,我给编剧林蔚然发了一条微信:“可能有点满。”她回复说:“可能吧。”这部由内蒙古话剧院出品,林蔚然编剧、吴晓江导演的话剧,近日作为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剧目在北京上演,“满”是我观剧的第一印象。而让我更加五味杂陈又未及表达的意思,则是这部剧所承载的“重”——普通人对于生活的执着盘营,他们在现实困境、社会变迁中表现出来的纠结、挣扎及底层本色的人性光泽,让人深刻体味到变迁题外的恒常。“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这才是全剧的重心所在。
“拆迁”,是全剧的主线,也是引子和扣子。话剧《北梁人家》抓住一个具有话题性和当下意味的现象,较好地楔入到底层生活当中,勾连起不同遭际的人物命运,显示出一种直面现实的真诚、坦然,是很好的。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话剧《北梁人家》中,一个院落,三户人家,赵家、何家和杨家,他们面临的生活虽然不同,却各有各的苦恼——在赵家,赵秀贞的大儿子赵一平举债投资失败,危机隐伏;她的女儿赵一和当上了拆迁办主任,却遭遇婚姻危机,回到娘家“避风躲雨”,隐瞒身份试图说服家人和邻里拆迁;她的三儿子、开爆肚店的赵一吉则面临铺面产权分拆的争执,生意难续。在何家,一辈子窝囊的何朴仁艰难地维系着四处漏风的自尊,打着小算盘,一心要让女儿何叶子过上好的生活。在杨家,曾有吸毒前科的杨建峰遭遇着人们异样的目光,他与赵一和曾经的恋情则因赵的到来再起波澜,而面临中考的女儿杨点点在纷扰中也难得专心……
这些线索交织在一起,锅碗瓢盆,家长里短,呈现出一幅极其生活化的风俗画面,真挚、动人。剧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完整、丰富的前史或隐衷,这些几乎都可以独立成戏。赵一和与杨建峰曾有恋情;看似老实巴交的赵一平曾隐瞒家里举债投资;一直以被妻子抛弃示人的何朴仁隐瞒并无妻子、救助他人的真相,含辛茹苦地抚养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哪怕是像赵秀贞这样的持家老人,也有她不堪回首的回忆,以及她坚持不让拆迁的理由——等一个人回家,好让亲人找到回家的路。是的,“拆迁”从来就不只是“拆旧换新”,它还关联着乡愁,关联着人们在这土地上浸润的情感记忆。可以看出,林蔚然不光占有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也融入了一个女性编剧所特有的细腻情感,从而让全剧情绪饱满又毫无戾气地观照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题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因为故事的丰富、素材的厚实,话剧《北梁人家》中的人物亦显得比较立体。作为家中长子,赵一平平和老实,实有无奈和不甘,债台高筑后像丧家之犬似的,惶恐、不安又不敢声张,演员的表演很到位。何朴仁看似窝囊,小算盘不断,一提到女儿就神采焕发。开始我不理解他的自尊何来,当悬念解开,才明白过来,除了养育的亲情,女儿何尝不是他一段光辉历史的见证呢?他玩假文物,说大话,那一个个被坎坷泡成颓废的可笑伎俩,固然可说是他能耐有限,却让人看到了一种底层的真相——哪怕人性的光泽在生活的油垢中变得斑驳,它依然不舍艰难地维系着不屈的自尊。可以说,演员的表演也是渐入佳境,从开始略显浮夸到渐渐浸入角色,人物塑造个性鲜明,可圈可点。
当然,话剧《北梁人家》并非已经尽善,作为一个舞台作品,它的线索似乎过于繁杂,在有限的时空里,“拆迁”这条主线并没有很通透地贯穿,不时会被支线人物的故事所打断。同时,为了把观众从支线故事拉回来,支线人物的塑造往往只好点到即止,难免造成不够专注、不够畅快的感觉。而且,前半部分支线剧情过于展开,到剧情解决、收拢之时,难免有些仓促,像赵一平债务的解决,本可以更有力地、跟主线更为一体地落下,却由赵秀贞的“防老钱”和赵一和的离婚“折现款”支付,不尽合理,也容易给人一种“孙猴子七十二变不如来一个菩萨”的感觉。
应该说,这个戏的故事框架、叙述角度和情感落点都是很好的。导演在处理这样的题材时,显然看到了它的“满”,因此在舞台上布置了一个大的镜子,以形成院落的景深,很好。人物的调度章法得宜,风格完整统一。个人以为,或许全剧可以稍稍做一些“减法”,让跟主线剧情关系不大的故事、人物淡出到背景环境中,使之以群像的形式出现,略作点逗,又不失生活的质感和烟火气,可能更好。
作为一部有丰厚故事、有深度和情怀的话剧,《北梁人家》呈现出来的生活质感是接地气的。因承其重,益见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