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0日 星期五

    艺林史话

    虹桥修禊

    作者:张庆秋 周游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20日 16版)
    兰亭修禊图(局部) 文征明

        若把扬州瘦西湖比作窈窕淑女,那么,你到虹桥便揭开了她的盖头。虹桥飞跨瘦西湖与西园曲水衔接之处。此桥建于明朝末年,原为木桥,因桥栏杆为红色,而称红桥。清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拱桥,形若彩虹,遂改名为虹桥。虹桥的修造者是大名鼎鼎的盐商黄履昂、鲍志道。虹桥的出名并不是因修造者,也不因它形若彩虹,而是与文人雅士在此修禊有关。

     

        修禊是古老风俗。殷周以来,巫觋的遗风仍有留存,禊即其一。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把禊列为祀典,且说:“禊,洁也。”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疾病,于水上洗濯防病疗病。据《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修禊之事在汉代已固定成消灾祈福的仪式。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到了晋代,此俗才有改观。据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从此,修禊的迷信色彩逐渐淡薄,成为文人雅士煮酒吟诗的盛会。明清时代,扬州文人喜欢修禊,尤其文官到了扬州以后常有盛举。

     

     

        回溯虹桥修禊,站在桥头对客挥毫第一人是王士祯。

     

        王士祯是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曾以其大雅之才,独领风骚达半个世纪之久,被诗家奉为“一代正宗”。顺治十六年(1659年)他任扬州府掌握刑法的推官。来扬之前,他曾在济南大明湖畔组织过一次规模宏大的诗会,一时轰动大江南北。来到扬州这风月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他怎能甘于寂寞?当时扬州正由残破开始走向繁荣,各地文人纷纷来到扬州。

     

        康熙元年(1662年)春天,王士祯邀约杜濬、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诸多名士参与虹桥修禊。王士祯率先写了一首调寄《浣溪沙》词:

     

        北部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这首词写得情致旖旎,文采洋溢。和作虽多,很少能与他比拟的。

     

        康熙三年(1664年)春天,王士祯第二次主持修禊于虹桥。参加的有杜溶、张纲、林古渡、孙枝蔚、程邃、孙默、许承宣、许承家等文人。这次是写诗,题为《冶春词》。王士祯一口气作了二十首《冶春绝句》,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是: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

     

        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与会文人无不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唱和的诗人比第一次还多。宗元鼎有诗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休从白傅歌杨柳,莫遗刘郎唱竹枝。

     

        五日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

     

        “冶春”“绿杨城郭”这两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就是清初名士王士祯邀约众多文人在虹桥修禊时留下的。

     

     

        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虹桥茶肆名冶春社,孔东塘为之题榜。”并云:“修禊于虹桥……东唐为主人。”此在“渔洋之前”。显然,李斗记错了。孔尚任主持虹桥修禊是在王士祯之后,而不是之前。

     

        孔尚任是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与洪升并称“南洪北孔”。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返京经曲阜祭孔时,孔尚任被召讲经,受到康熙垂青,破格授予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孔尚任进京,累迁户部主事,工部员外郎。七月,孔尚任以国子监博士的身份随工部左侍郎孙在丰来扬州治河。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三日,孔尚任“赴诸君之招”,参与虹桥修禊,“大会群贤”(孔尚任《湖海集·红桥修禊序》)。他在《红桥修禊序》写道:“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这次红桥修禊,孔尚任有《三月三日泛舟红桥修禊》诗:

     

        杨柳江城日未曛,兰亭禊事共诸君。

     

        酒家只傍桥红处,诗舫偏迎袖翠群。

     

        久客消磨春冉冉,佳辰引逗泪纷纷。

     

        扑衣十里浓花气,不借笙歌也易醺。

     

        据记载,这次修禊事,参加的名士有二十四人,籍属八省,故而孔尚任称这次聚会为“八省之会”。所写有对美好春景的留恋,也有对盛世的歌颂。

     

     

        卢见曾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

     

        卢见曾初到扬州任两淮盐运使便“筑苏亭于使署,日与诗人相酹咏,一时文宴盛于江南”(李斗《扬州画舫录》)。卢见曾因提倡风雅而声名鹊起,许多文士趋之若鹜,加之经常宴集文士,使其成为江南文坛的盟主,然而两次虹桥修禊为其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三日,两淮盐运使卢见曾首次主持虹桥修禊,袁枚、郑板桥、金农等二十多位名士参加和修禊韵。王昶客居卢见曾使署时就参加过这样的雅集,其诗集中有诗描述了修禊的情形:“上客延陈遵,名流偕郭泰”“设席陈羊腔,行厨出鲈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三日,卢见曾再次发起更大规模的虹桥修禊,郑板桥、金农、汪士慎、李苞、陈撰、厉鹗、罗聘等均参加。卢见曾作四首《红桥修禊》。卢见曾广为征和,和者多达七千人。郑板桥两和其韵,多为溢美之辞,但卢见曾通过虹桥修禊委实确立了当代文坛领袖的地位,时人将其与欧阳修、苏东坡和王士祯相提并论,如董元度《扬州》诗描述并评价了这次修禊盛举:“吴头楚尾名贤聚,卢后王前雅宴同。”袁枚亦有和诗四首,其和诗云:“天子停銮留胜迹,大夫修禊采南风”“人间此后论明月,未必扬州只二分”“欧苏当日擅风流,重整骚坛五百秋”“凭公好取芜城赋,画作屏风寄鲍照”。此外,卢见曾还独创出“牙牌二十四景”的文酒游戏,即将当时修建的“北郊二十四景”刻在象牙骨牌上,大家依次摸牌,以所得之景,当场吟诗,不能者则罚酒一杯。这种游戏,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事后编成诗集三百卷,李葂为之绘《虹桥览胜图》,可谓极一时之盛。

     

        修禊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雅集。如果说王羲之“兰亭修禊”将修禊注解成了一种人文风流,那么,王士祯、孔尚任和卢见曾等倡导的“虹桥修禊”则将修禊演绎成了一场文化盛事。虽然修禊之风已经飘逝,但是瘦西湖大虹桥下所积淀的人文情愫却如江河之水深深地浸润着后世人文……

     

        (张庆秋 周游)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