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上午,明亮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射在佳木斯市造纸社区图书室里。几个人围坐在长桌前,书报翻页声偶尔响起。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社区服务中心一开门,就有那么一群忠实的“粉丝”来看书读报,一坐就是一上午。
文化,可以挺起一座城市的脊梁,让它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形态和气质。如何让群众真正享受到“高水平”“可持续”的精神文化生活,几年来,佳木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一座城的梦想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不断提升的经济数据相比,佳木斯这座东北小城的文化竞争力还不相匹配。提高市民的阅读水平,增加阅读公共资源,完善阅读设施,促使全民阅读与法律保障之间形成互补的关系,这是文化兴城的最终目的和梦想。
如何让全民阅读工作真正被百姓接受,在佳木斯,上至市委书记,下到普通群众,“四个一、五带头”的自学活动让阅读深入开展。读书节、中华魂、书香韵……阅读体系建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浓浓的书香正伴随着阅读传遍千家万户。
“书海拾贝——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推荐活动对不同受众进行分类指导;市图书馆增加免费开放时间,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更新社区“流动图书馆”,让爱书之心、求知之欲个个不落空,同享快乐阅读。
每天中午12点30分之后的二十分钟,是佳木斯市第十七小学固定的读书时间。除学校外,各学会、协会、读书小组定期开展“读书沙龙”和好书阅读分享活动;探索建立“书香满三江”全民阅读推广人队伍,鼓励和支持民间阅读推广机构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阅读交流、捐书助读等推广服务工作,形成具有佳木斯地方特色的推广分享模式。
“书香进校园”“职工读书节”“三江讲坛”……随着一本本好书在市民中传阅,佳木斯老百姓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
一座城的行动
周末,向阳区居民周蕾和丈夫来到新华书店,各寻一本喜欢的书坐到椅子上安静地看起来。“以前一到周末,我们俩经常感觉没地方去、没事儿干。现在,书店成了我们去得最多的地方。”周蕾说。
“随着全民阅读行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市民将读书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新华书店也要有改变,以顺应百姓的需求。”新华书店经营部经理丁宝昕说。
2015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定位于佳木斯首家“复合式、体验式的阅读文化体验空间”,以“文化、创意、时尚”作为关键词,新华书店重装开业。17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4万余种、17万余册图书,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将逛书店当成了娱乐休闲的首选地。
读书,既给人心灵以慰藉,也给人以引导与力量。由读书爱好者自发组成的芝兰书社,自成立以来,每月共读一本书,每月进行一次交流分享。
在佳木斯,像芝兰书社、乐知读书沙龙、星期八读书会、三阳读书小组这样的由读书爱好者自发形成的组织已有近500个,读书并快乐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同追求。知名作家杨红樱、安意如、董恒波先后来到佳木斯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活动。
如今,在佳木斯,你会发现,“满城书香”已成为佳木斯的新名片。
一座城的追求
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城市的文化自然立不起来、强不起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文化建设方方面面,熔铸出文化强市的钢筋铁骨,佳木斯有着属于自己的明确定位。
“红色基因”传承行动、“三江国学风”浸润行动、“最美城市记忆”找寻行动、“三江楷模”先进典型引领行动、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拓展行动、“五会教育”推广行动……
“德润佳木斯”十大行动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融入千家万户,打造一个属于全市广大人民的精神家园和道德高地。
据了解,目前,佳木斯市网上注册志愿者已达16.8万余人,成立区域志愿服务大队、专项志愿服务支队、志愿服务工作站近1400个,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100余次。市农委职工于守山勇救落水学生,全社会为白血病患儿刘昊昕捐款,为抓捕嫌疑人而英勇献身的赵厚福……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佳木斯,正以阅读为引、文化为径,锻造城市精神之“魂”。
(本报记者 张士英 本报通讯员 于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