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区自古漕运发达,商贸兴旺,经济的繁荣发展让这里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辰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非遗项目16个。”北辰区文广局局长杨国珍说,“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一些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缩。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留住乡土文化的根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挖掘整理 让更多群众可看可学
前不久,北辰区文化馆组织该区部分非遗项目到海河畔的古文化街展演。王武表演了传统戏法的“胆、剑、豆、环”4大绝技,引得游客连声喝彩。一位老年观众对王武说,“这种老天津‘三不管’撂地表演的场景可是有年头没见过了。这都是真功夫!好玩意儿!一定得传下去呀。”作为天津著名戏法大师穆文庆的第二代传承人,王武很感动:“传统戏法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年逾古稀的王武一直活跃在非遗传承的第一线。他介绍:“我国古代将民间各项表演艺术泛称为‘百戏’,包括杂技、幻术、角抵等。传统戏法就属于幻术,或称眩术,很受百姓喜爱。”
传统戏法中的“武活儿”以吞宝剑、吞铁球为代表,讲究动静结合,强调表演过程中的技巧性,手法尤为重要。由于“武活儿”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必须经过艰苦训练方能出师,绝非一朝一夕可得之技。也正因如此,“喜爱‘武活儿’的人不少,但真正下定决心坚持到底的传承人可谓凤毛麟角。”王武感叹道。
北辰区文广局工作人员张丽鑫告诉记者,“近年来,北辰区建立了非遗数据库,将记载非遗项目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传承活动等重要内容的文字、视频、图像资料录入数据库,随时进行补充更新。”2014年,《北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出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整理了区内18个非遗项目。内容包括非遗项目的基本内容、传承谱系、主要特征、文化价值、濒危状况等,“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原汁原味的传统绝技被更多群众所了解。”张丽鑫说。
北辰区通过不断举办非遗文化的宣传、展演活动,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遗项目好看可学”。曾担心“后继乏人”的王武,如今要经常接待登门拜师学艺的年轻人。“只要是真心想学,又肯吃苦的,我就收入门下,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王武说,现在他的徒弟已有100多人,家里摆满了徒弟们的“拜师帖”。
搭建平台 与“非遗”亲密接触
每周六上午9点,刘玉新都准时来到刘家园新苑社区的祥音法鼓会所,准备乐器、调试音响……让培训班的学员尽快掌握祥音法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刘玉新最上心的事!
刘玉新是刘家园祥音法鼓的第五代传承人——作为北辰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家园祥音法鼓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我十几岁就跟着大人一起参加花会,当时跟在大人后面打小镲……”如今,年过不惑的刘玉新已经是行会的“会头”,负责团队中最重要的“司鼓”职责。为了拿上这把沉甸甸的鼓槌,他在行会中历练了20余载。
过去,祥音法鼓都是家族传承,一家三代甚至四代都会击鼓敲钹。在刘玉新幼时记忆中,每逢出会,祥音法鼓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两三里地,很是壮观。如今,随着旧村改造进程加快以及娱乐方式多元化,很长一段时间里,祥音法鼓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法鼓花会不像别的,年纪大了想学也学不好,最好就是小时候多‘熏熏’。”在北辰区文化部门的鼓励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刘玉新开办了这个公益培训班,彻底打破了“家传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由于会所管理规范、学习氛围浓郁,现在不少家长主动把孩子送到培训班来学习这门传统技艺。
从古至今,每逢传统佳节,北辰区王秦庄华佗庙前都人头攒动。人们敲锣打鼓,踩高跷、扭秧歌,庆贺五谷年丰,祈求风调雨顺。1912年,以武跷为主的王秦庄同议高跷会成立,在当时众多的高跷队伍中,他们技高一筹、花样繁复、观赏性极强,闻名九河下梢。
今年正月初四,记者目睹了王秦庄同议高跷出会的场面:只见腿上绑着1.2米长高跷的踩跷人身手敏捷,在地上连打几个滚儿,最后竟一个鲤鱼打挺,稳稳地站了起来……精彩的表演令观众掌声不断,啧啧称绝。人群中,一个面色黝黑的中年人始终手持DV在拍摄,他叫宋洪吉,是市级非遗项目王秦庄同议高跷第五代传承人。他从25岁起开始练习和表演高跷会中的“樵夫”形象,熟练掌握跳、打、蹦、撂叉、腾起等高难度动作。虽然已经50岁了,他有时仍会忍不住绑上高跷上场,一展身手。
“这些年,多亏区政府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王秦庄同议高跷这个民间花会项目才能年年办下去。逢年过节我们不光在本村里热闹,还应邀到十里八乡去表演,给更多百姓带去欢乐的同时,也扩大了同议高跷的知名度。”宋洪吉很知足。
据了解,北辰区设立了非遗专项活动资金,每年投入30余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活动补助等形式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交流平台。从2014年起,该区每年都举办“与非遗亲密接触”主题活动,分门别类、通过边表演边讲解的形式让老百姓进一步地认识非遗。
推陈出新 让文化在发展中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固然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但如何让非遗项目赢得更多百姓的喜爱,才是确保其传承、发展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老东西,究竟应不应该创新?又该如何创新?这是令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苦恼的问题。
北辰区武术协会主席、双街鲍式八极拳第二代传承人鲍雅齐对记者说:“事实上,‘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从事这些技艺的传承人都在继承中将自己的体会、经验融入其中,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和元素。”
据鲍雅齐介绍,老式的鲍式八极拳以短打为主,招式也主要应用于实战。为了扩大这一拳种的受众面,双街鲍式八极拳将传统套路和武术竞技套路相结合,着重增加和提升了八极拳的观赏性。这一改变不仅没有丧失传统鲍式八极拳的核心元素,反而增强了鲍式八极拳吸引习武者学习的魅力。
北辰区文广局工作人员孔庆华告诉记者:“双街鲍式八极拳在北辰区文化、体育、教育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早在2009年就成功走进双街模范小学,成为2000多名小学生的必修课。截至目前,这一非遗项目已成功走入多所院校,成为天津市普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非遗项目之一。”
在2015年全国首届中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双街鲍式八极拳学院取得了6金、8银、5铜的优异成绩,不但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体育人才。如今,不仅仅是鲍式八极拳在学校里生根发芽,宜兴埠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王秦庄少林功力拳、赵堡太极拳等也分别在普育学校、王秦庄小学、北仓小学建立了传习基地。
北辰区文广局局长杨国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北辰区的非遗项目是全区人民的共同宝贵财富。我们将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保护基础上,大胆创新,在适应新时代生活的过程中传承、发展和壮大。”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霍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