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发展同向偕行,承担社会责任,是高校的时代使命。应用型本科高校位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是连通“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桥梁。那么,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如何找准定位,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匠人”?近日,记者走进盐城工学院,与院长叶美兰教授促膝长谈。
“培育‘工匠精神’是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使命。”谈及“工匠精神”,叶美兰有着深刻的思考,“‘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尚美的情怀、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在她看来,优秀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也应围绕这个定位展开。盐城工学院2012年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构想;2014年又进一步提出“创建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名校”;正在编制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则把“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定为新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学院教学与科研成果颇丰,国字头教学成果奖取得突破,学生在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中多次斩获国家级大奖。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离不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便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叶美兰说,该体系以省级“生态建材与环保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中,实现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有效互动:在“供应链”环节,实行优质生源基地建设方案,加强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合作,实行“3+2”“3+4”分段培养模式,打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和“玻璃门”;在学生“培养链”环节,以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方式,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标准、课程方案等制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在毕业生“需求链”环节,实行订单式培养方案,如机械优集学院实行的“预就业”模式,学生在大四全年投放到企业进行实习,目前,该院已与西门子、上汽、瓦锡兰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双师型’教师是学院的一大特色。”叶美兰介绍道,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人才多样化;二是教师来源多元化。目前,学院有教学科研型教师600多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占40%以上,特聘教授12人,兼职教授180多人,其中兼职教授30%来自企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也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能够承担社会使命的人才。”叶美兰告诉记者,学院64个本科专业均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既有服务地方传统行业的材料、机械、土木、化工等专业,又有适应沿海开发战略新需求的环境、汽车等新专业。随着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盐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盐城工学院也将以“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担起高校发展的使命。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