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出现后,对网络词语泛滥的批评声从未断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潮的网络词语不仅出现在一些报刊上,甚至蔓延到了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语言必然会出现“变异”,而词语作为语言中捕捉社会变化最为敏感的要素,具有丰富的能产性,新词语的产生相比以往也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词语产生的载体通常是报刊等纸质媒体,而这些出版物都要经过严格的后台编辑,这保证了新词语的产生基本能够符合构词规律。而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上的文章,后台编辑这道工序已经省去,致使新词语的出现很随意,其中有不少并不符合汉语构词的基本规律。
“鸡冻”之类的词,类似于语言中的一些切口、隐语和黑话,故意打破构词规律,局限于某一行业、团体使用。然而,这类词却借助网络巨大的传播功能,突破了既有范围,广泛活跃在中小学生之中。
对于这类词语,“赶尽杀绝”是做不到的,可取的办法是告诉学生,词语的使用要注意场合,这也是文章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政论体、科技体、文艺体等文章体裁对用词有不同的要求。
中小学生正是学习文章写作的时候,必须先学会准确使用规范语言文字。那些只流行于特定圈子的词语,在课堂外的私下交流中,只要大家能互相理解,用用无妨,但课堂上的作文是一种打基础的训练,必须摒弃这类表意不明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