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6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中,宁波江东区李惠利小学六年级的王若邻带领队员拔得头筹,荣获“经历技术困境”项目一等奖。此后,这个少年便在创新创造的大道上一路奔跑。去年,他从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手中接过了“最美浙江人·美德少年”的荣誉证书。
像王若邻这样的学生,江东区还有很多。近年来,宁波江东区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在基层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家风家训扣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颗纽扣”,建立“四点钟学校”实现教育方式创新,填补教育时段上的空白,开启“走校”之旅满足孩子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学校、社区、家庭齐合力,培育文明人,浇灌文明花。
好家风助力成长
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去年开始,江东区以中小学为突破口,从孩子抓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家风家训建设活动,立家规、品家训、扬家风,循序推进“制作一份传家宝”“开展一次家训评比”“编辑一本家训故事”“上好一堂家训班会课”“成立一支家训讲师团”以及“建立一个家训展示台”知礼传家“六个一”主题系列活动。
“学校和家庭相配合,利用暑假发动学生和家长挖掘优秀家风家训,不仅学生们踊跃参与,家长们和家中祖辈也展现了热情。”宁波市江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伟智说。
学生们的课外乐园
“放学后,你们喜欢去哪里?”如果问江东的小学生们,收到的回答肯定是“四点钟学校”。
“四点钟学校”源于多年前的一个善举。1998年,江东区白鹤街道紫鹃居委会主任陈竹英发现一个问题,“学校下午4点放学,有些双职工家庭的家长则要晚上6点才下班,中间有两个小时的‘真空期’,孩子们没人管。”陈竹英在社区的一块空地上盖起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办起了“四点钟学校”。
这一做法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2006年,中央文明委在江东区召开全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决定将“四点钟学校”社区服务模式向全国推广。
跨越围墙的校园“文化之旅”
本学期伊始,江东区荷花庄小学迎来了一批李惠利小学的学生。从今年起,江东区走校体验课程项目正式启动,全区2.7万余名中小学生以“走校”的形式,跨越学校围墙,体验各式各样的特色课程。
荷花庄小学翰墨养德书法课程、镇安小学“童蒙养正 立德育人”国学课程、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安全体验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以本校文化场馆为平台,开发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课程。作为宁波市最早启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区域,江东区每年投入200万专项经费奖励特色项目建设,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培育了14个特色学校项目。
“为了让更多学生享受这些特色教育资源,我们决定将每个学校零散的优质课程资源整合为区域课程,以学生走校参与体验的形式,让这些课程跨校辐射到全区中小学。”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副局长朱子凡介绍,在未来,特色课程会被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