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传媒类高校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作用。一方面,传媒类高校要向我国传媒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特别是全媒体和专家型人才;另一方面,传媒类高校要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为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等作出应有的贡献。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对增强叙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策略性叙事作为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进行意义构建和议程设置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地提升国际传播的话语感召力和舆论影响力。策略性叙事在国际体系叙事、国家叙事和议程叙事三个层面,针对特定的议题来构建叙事框架,影响国际社会对这些议题的态度和认知。我国媒体应积极适应新媒体语境中的叙事特点,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策略性叙事话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的道义感召力。
高岸明(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
我国新闻媒体如何参与大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方面,媒体形象是中国形象的组成部分,其是否专业、具有公信力,能否很好地履行媒体责任、通过参与全球媒体对话、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来提升媒体公信力和美誉度,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整体形象的判断。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是传播国家形象的主力军。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能够在涉及我国关键利益的话题和领域上,通过议题设置影响着全球的关注视野和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程曼丽(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从话语理论的角度讲,话语是一种权力,是对社会认知与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力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谁拥有话语权,谁就拥有了主导舆论、影响大众的权力。一个国家是否具有话语主导权,除了硬实力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它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是否能够正确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应当改变旧有观念,强化主流意识,自觉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成果,提炼转化为人类社会的共有财富,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思路与经验。
方正辉(中国外文局副局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对我们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有很大启示。该书汇集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好评。本书的成功传播启示我们:要坚持舆情先行,提升选题的针对性;要做好中文撰写、外文翻译和传播对象的对接,提升内容的有效性;要做好基础理论研究,提升故事的思想性;要做好合作传播,提升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章新新(中国新闻社社长)
改进对外话语,要构建融通中外、人类共同价值的“最大公约数”的话语价值,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以开放的态度沟通交流,最终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建“联通中外”的话语路径,这是一种“美美与共”的话语路径,我们需要“各美其美”,也需要“美人之美”,达成人类共同价值;要构建“沟通世界”的话语方法,既要遵循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规律,又要践行“实践第一”的品格,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突出接近性,增强针对性,强化有效性。
严文斌(新华社国际部主任)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快说、敢说、会说。“快说”,就是体现时效度要求,无缝对接,尽快发声。第一时间发出中国的声音,阐明中国的立场。“敢说”,就是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在国际重大问题和涉华热点报道中,准确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突出中国立场、中国观点、中国视角和中国主张。“会说”就是思想,会表达。把中国的主流价值进行“编码”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让人悟“道”。
关心国(新华社对外部主任)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要紧紧围绕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道路、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国家形象这四个基本点。要使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要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针对不同传播对象,事实选取、话语表达、讲述方式等需要有所区别。要探索自己的方式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