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明中的逻辑应用
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个:古希腊、古中国和古印度。在人类思想的早期,逻辑思想是和其他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正因如此,早期的逻辑思想就是在应用中产生并服务于应用的。
首先,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立了许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那时,辩论之风盛行,古希腊产生了论辩术。由亚里士多德等人创立的古希腊逻辑是古代思想理论的典范。亚里士多德是西方逻辑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认为,逻辑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他的6篇逻辑学著作在公元1世纪被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安德罗尼柯编辑成书,书名就叫《工具论》。古希腊逻辑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哲学论证,这显示出古希腊哲学的一个独特特点。我们看到,古希腊哲学的很多断章残篇,不是一些零散的哲学断语,而是一些论证的片段,不少残篇之间因为论证而藕断丝连,相互阐发。
其次,作为古代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产生了逻辑思想的萌芽。当时,中国正处于诸侯纷争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人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驳斥别派的观点,必然要对论辩的原则、方法等进行探讨、总结。其中尤以孔子、荀子的“正名”思想、墨家的“辨学”思想为代表。
孔子是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认识“正名”的作用的。他在回答子路“为政奚先?”这一问题时说:“必也正名乎!”并详细地解释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认为“正名”是为政的第一要务。其后,系统提出“正名”思想的荀子明确指出,“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荀子对“正名”作用的认识比孔子更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古代名辩思想集大成的著作《墨经》对“辩”的作用有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其将“辩”的作用归结为六个方面:“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墨家还把“辩”应用于实现理想的实践之中,墨子等人就曾经用巧妙的辩说劝服楚王和公输班停止攻打宋国。墨家强调“谈辩”是“为义之大务”,是“成义事”的条件之一。
第三,古印度教派林立,论辩之风盛行,产生了以论辩为主题的论究学。经过苏拉巴等人的努力,树立了公允、合理的论辩精神。约公元前550年前后,美达悌西·乔达摩拓展了论究学中的逻辑方面,使之成为一门论辩的艺术。因明是古代印度逻辑的一个主要流派。因,指原因或理由;明,指学问或学说。因明,即指关于原因或理由的学问。因明从诞生到发展都是与宣传佛法教义密切相关的。
中世纪的逻辑应用
在中世纪的欧洲,古希腊逻辑传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逻辑成为进入神学院必须学习的“三艺”(文法、修辞和逻辑)之一。由于基督教的发展,逻辑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当然,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应用还是进行教义的分析和论证。例如,著名神学家安瑟伦就曾经应用逻辑给出过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到了中世纪后期,大学(一般分为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产生,文学院为预科性质,讲授通常所说的“自由七艺”,而逻辑则是“自由七艺”之一,成为了大学的公共基础课,逻辑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同时代的印度,因明有所发展。公元400年左右,弥勒写了一部涉及论辩术的著作《瑜伽师地论》,该书被称为因明的“第一部正式论著”。公元5世纪至6世纪,陈那将因明的五支论式改为三支论式,因明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公元10世纪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因明研究渐趋沉寂,几无大的发展。但因明在公元7世纪由玄奘等人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有所发展。这一时期因明的主要应用仍然是弘法。
不过,在中国的同时代,随着秦汉一统之后,中国名辩之学渐消沉寂、历经两千余年,几无大的创造性发展,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应用。
逻辑与近、现代自然科学
进入近代,逻辑学在思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成就在于催生了近代科学,并绵延至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爱因斯坦明确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古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他说,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于他,有如比例和透视规律之于画家一样。怀特海甚至说,没有逻辑就没有科学。
19世纪至20世纪初,逻辑学获得了巨大发展,诞生了现代逻辑,逻辑学的基础应用地位得到广泛认可。奥地利裔美国数学家哥德尔说,逻辑是一门优先于所有其他科学的科学,它包含所有其他科学的基本观念和原理。现代逻辑的显著特征是形式化和公理化方法,这对现代科学理论的提出和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1900年8月,在法国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其中第6个问题就是物理学的公理化问题。现代科学理论所必须遵循的一致性要求就是逻辑应用的最基本体现,量子力学、统一场论在理论基础上的协调性追求也正因如此。
现代逻辑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直接助力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美国著名数学家马丁·戴维斯撰写的《逻辑的引擎》一书,详细展示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诞生和发展中的理论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联合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编辑出版了“计算机科学与应用逻辑进展”丛书,充分展示了数理逻辑之于计算机科学应用的成就。
逻辑与哲学社会科学
现代逻辑直接催生了人类思想的奇葩——现代分析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今天,现代逻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思想层面的科学和技术、人文与艺术,而且渗透到整个社会关系的建构之中。波兰裔美国逻辑学家塔尔斯基认为:逻辑知识的广泛传播可以积极地加快人类关系的正常化过程。一方面,由于使概念的意义在其自身范围内精确并一致起来,以及由于强调这样的精确性和一致性在任何其他领域中的必要性,逻辑就使凡是愿意很好地交流的人们都可能彼此很好地进行沟通。另一方面,由于思想工具的完全化与敏锐化,它使人们更有批判性——因而他们就不大容易为所有似是而非的推论引入歧途,现在在世界各处他们不断有被这种似是而非的推论引入歧途的危险。如今,在法律辩论、决策咨询、行政听证等越来越多的场合,逻辑应用都在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一个社会要受到理性的引导,而不是受激情和暴力的驱使,就离不开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的理性分析。
20世纪后半期,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思想运动,这场运动在今天已经波及整个国际教育界,我国学界对此也高度关注,很多大学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精神是勇于质疑。质疑的标准是什么?其核心是逻辑。因而,从本质上说,批判性思维是逻辑的应用,是逻辑应用的延伸和拓展。
人类的进步,一方面是体格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是思想的不断进步。体格的进步依赖于体质的增强和对抗各种疾病的良药,思想的进步同样依赖于思想力的提高和对抗各种思想疾病的良药。而逻辑既有助于提高人的思想力,又是消除各种思想疾病的良药之一。归根结底,逻辑学最为根本的应用体现在它是人类思想进步的根基。对于人类的进步,什么最重要?无疑,是不断累积的知识。对于知识,什么是最重要的?是逻辑学,因为逻辑学是人类所有知识的基础,是知识体系的分析工具和建构工具。
相比较而言,在我国的学术传统中,逻辑学是比较缺乏的。梁启超曾经满怀感慨地说:“欧洲之逻辑,创自亚里士多德,后墨子可百岁,然代有增损改作,日益光大,至今治百学者咸利赖之。《墨经》则秦汉以降,漫漫长夜,兹学既绝,则学者徒以空疏玄渺肤廓模棱破碎之说相高,而智识界之榛塞穷饿,乃极于今日。吁,可悲已。”而今,这种情况已大为改观。我们相信,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的不断扩展将助力我国思想的发展、学术的腾飞以及良好社会关系的调整与建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