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

    因房颤引起的卒中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

    作者: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朱俊 杨艳敏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9日 10版)
    CFP
    卒中现场急救三步骤。CFP

        当前,随着老龄化加剧,因器官老化所导致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病率也在显著提升。在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

     

        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卒中,由房颤引起的卒中,比高血压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卒中危害更大。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但房颤发生时,心房中血液瘀滞而形成血栓。这种来自心房的血栓往往体积较大,一旦随血液进入脑部主要血管,就会造成大面积脑组织坏死,导致偏瘫甚至死亡。据统计,因房颤引起的卒中,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因此,房颤患者需要持续接受抗凝血治疗,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防止卒中的发生。但由于我国房颤患者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导致抗凝血治疗不尽如人意。调查研究发现,患者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无不适感就自行停药

     

        多数房颤患者发生房颤时,往往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脑卒中的风险不存在。临床中,近1/3的患者是在发生卒中后,才被诊断为房颤。其实,房颤患者的卒中与其危险因素有关,但与房颤症状无关。抗凝血药实质上是通过阻止心房中血液凝集成血块,来预防卒中的发生。因此,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卒中危险因素评分,如果评分结果显示有卒中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阵发、持续或永久性房颤,都要每天坚持用抗凝血药,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减少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药物。

     

    误区二:担心出血风险不敢用药

     

        很多房颤患者,当听说抗凝药可能有出血风险时,就非常害怕,不敢接受治疗。殊不知,服用抗凝药预防卒中的获益,要远远大于出血的风险。要知道,房颤患者一旦发生卒中,将付出残疾甚至生命的代价。而服用抗凝药物,只有一小部分人可能导致出血,且大部分是轻微出血,完全可以救治。不仅如此,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与传统经典治疗药物相比,已大大降低了出血风险,特别是出血中最严重的颅内出血风险,因此无须过分担心。

     

    误区三:只选便宜药或用药不当

     

        传统抗凝药尽管价格较为便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受食物或药物影响较大,患者若吃了绿叶菜、豆制品等,或服用一些常用药,都会影响药效,导致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发生变化。药物浓度少了,就起不到预防卒中的效果;药物浓度高了,又加大出血风险。因此,患者必须经常到医院做血液监测。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药,疗效自然无法保障。还有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卒中,但研究显示,房颤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卒中的效果不明确。因此,房颤患者在选择药物时,不要只看价格,还要考虑性价比。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被纳入到医保目录中,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因新药获益,或者被迫中断治疗,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尽早将新型口服抗凝药纳入医保。

     

        此外,4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近1/4的概率会罹患房颤,并且一旦发生过房颤,就会反复再发。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吸烟及饮酒等,都可能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建议这些人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同时,这部分高危人群如果发生心悸、气短、头晕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排除房颤的可能。

     

        ■延伸阅读

     

    “H型高血压”如何鉴别

     

        □ 李建平 

     

        “H型高血压”的鉴别方式很简单,只需要到医院进行抽血,再化验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即可检测Hcy值。检测标准:成人空腹血浆的Hcy浓度大于或等于10μmol/L即为超标。(作者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

     

    饮食很难摄入足量叶酸

     

        □ 孙宁玲 

     

        除进行一般的生活方式干预外,“H型高血压”患者还应尽可能多地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包括肝脏、绿叶蔬菜、豆类、柑橘类水果、谷类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常饮食很难摄入每日0.4毫克以上的叶酸。(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