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警安徽总队第二支队警史馆,实物陈列区,一根被压弯的扁担格外引人注目。几十年前,这个支队的电影放映人员,就是用这根扁担挑着电影机和影片,为白湖地区官兵放映电影,支队电影组由此有了“扁担电影组”的美称。靠一根扁担、一双脚板、一套电影机“起家”的电影组,几十年来经历了“扁担电影组”“板车电影组”“三轮车电影组”“汽车电影组”“数字化电影组”和文化大篷车的变迁。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淮腹地的巢湖之滨,有一个叫白湖的地区,那里杂草丛生、偏僻闭塞。“扁担电影组”应运而生,他们给在此担负看押看守勤务的安徽总队二支队(前身为安徽省军区独立五团)官兵送去精神大餐。从团部到各连队,从一个连队到另一个连队,近的相距十几公里,远的相距几十公里,沿途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团部的放映员肩挑放映机,就行走在这样的路上。
那时放映条件差,机器陈旧,放映时经常出现卡片、断片,一部时长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有时要放两三个小时。电影内容也不丰富,大部分是放过多遍的老片子,如《英雄儿女》《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但官兵们却百看不厌。那些年,“扁担电影组”每年行程上万公里、放映350余场次,每名放映员肩上、手上和脚上都留下厚厚的老茧。
时光在变,条件在变,但“扁担电影组”的作风没有变。20世纪90年代,白湖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支队给电影组配发了吉普车。但部分地段、个别执勤点道路仍不畅通,放电影还不能完全离开扁担。一次,电影组到一中队的一个执勤点,在风雨交加中放映完《惊涛骇浪》后,按计划要到一大队队部放映。此时风大雨急、泥烂路滑,吉普车不敢开动。怎么办?放映员们用雨布裹住放映机,挑起扁担上了路。
伴随新世纪的脚步,白湖旧貌换新颜。电影组的设备由原来的胶片放映机更新换代为数字放映机。放映员发扬“扁担精神”,驾驶多功能野战文化车,把最新最好的电影及时送到基层单位,每年为部队放映370多场次,偏远基层单位保证每月不少于两场电影。
虽然“扁担电影组”当年用过的扁担和老式放映机已进入警史馆,但“扁担精神”永不褪色,影视文化兵永远行走在为基层服务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