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2日 星期一

    建立中国的美术馆学

    ——评李万万新作《美术馆的历史》

    作者:吴为山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2日 15版)

        作为一个和万千同仁一样,准备为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贡献力量、付出满腔热情和心血的美术馆人,此时此刻我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世界不缺少美术馆,美术馆数量的激增是一种全球现象;今天的中国也不缺少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进入美术馆的时代。

        中国的每一个美术馆人都看得见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都能感受到这个行业正在被接受、被重视、被瞩目。伴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建设资金的涌入,大家都在畅想美术馆行业在中国的美好未来,无数个声音渐次响起,描述令人目眩的明天,向公众许愿更新奇、更国际化的场景。然而,在这一派蓬勃积极的气象之下,我们却必须更加理性,必须驱逐表面繁华、荡涤心头浮躁,美术馆人必须去思考——今天的中国、未来的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美术馆?中国的美术馆事业究竟应该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一连串相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的美术馆事业现在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才到了今天这个阶段?我们和世界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美术馆走过了同样的路吗?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更是为了让所有美术馆人在机遇面前更清楚该何去何从,我们应该也必须真正建立起一个学科:中国的美术馆学。作为中国美术馆的馆长,我尤其深知这个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尤其能体会到从基础上建立这个学科的需要在今天是多么迫切。中国有数以千计的美术馆,但美术馆学这个学科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真正从基础上被建立起来。

        整个20世纪,我们对美术馆建设方面的投入远高于美术馆学研究,中国的美术馆界在美术馆及美术馆学研究方面始终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直到21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的美术馆学研究似乎才有些起色。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系统的美术馆学研究领域有大片基础性的空白等待填补,但这实在是一件辛苦的工作。

        美术馆学天生是一个交叉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它萌芽于博物馆学母体之内,却有着鲜明的学科个性。想要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范围内真正建立起这个学科,必须首先对这个范围内的美术馆的历史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加以深刻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弄清中国的美术馆行业现存的不足有何根源、如何更好地发展,才能发现有哪些路径可供开展整个中国美术馆学建设,才能摸索出适合这个学科的种种研究方法、搭建起符合实际的研究框架。

        《美术馆的历史》便呈现出了这样一种最为谦虚、诚恳的努力。青年学者李万万投入了十几年时间,不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里一点点地拣出了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馆的珍贵信息,还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理清了美术馆发展的线索。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消化和处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运用它们开展了研究,把中国的美术馆缘何而起、制度怎样创建、诸般设想有否落实等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业余之作,其中包含了严密的思考。从中西收藏传统谈起,将国际展览体制的推动作用纳入视野,把博物馆的酝酿之功呈现出来,对近代日本的文化影响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提出制度建设作为研究的主要线索,回到历史背景中去探究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等等——这些关键点恰到好处地连缀起了中国的美术馆从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没有太多冗余,也没有关键点的遗漏;呈现出真正的思考,又不会显得端起架子、不接地气。《美术馆的历史》配套的《中国近现代美术馆事业发展年表》给读者提供了最基本、第一手的资料,使整个研究形成了开放的格局,令这套书分量倍增,人人都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分享和向读者求教的态度,表现出了作者决心为美术馆学研究打基础、做贡献的最大诚意。

        关于美术馆历史的研究,是美术馆学研究的基础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馆的历史》和由此生发出来的研究成果正是建立中国美术馆学的基石。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大可以底气十足地说:中国不缺少美术馆,而且其中不乏国际一流的美术馆;中国不缺少美术馆学研究,而且这个学科建立在充分而扎实的基础之上。

        (吴为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