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2日 星期一

    激活传统的时代内涵

    ——郑志刚谈当代艺术

    作者:怡青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2日 15版)
    《中国内部—巨人之内》东京宫当代艺术展

        “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跨界大师、鬼才达利”……这些本该在殿堂级美术馆及博物馆的展览,出现在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并且场面空前火爆,人们将K11现象解读为当代百货零售业成功的新商业模式。K11购物艺术中心的总设计师郑志刚,全国青联副主席、天津市政协委员,香港新世界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他的艺术融于生活的理念赋予传统商业全新的活力。

        如果仅从商业模式解读,会让郑志刚煞费苦心的设计流于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K11犹如郑志刚艺术理想的试验田,一些创新的想法可以率先在这里登陆。K11不仅仅是艺术购物中心,其艺术教化的理念和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公众以审美体系的培养和提高。

        艺术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事业。在异常繁忙的日程表中,郑志刚总是抽出时间对艺术项目作亲力亲为的筹划与设计,除了自身对艺术的热爱,更是源于社会责任感,他希望以艺术为支点,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郑志刚是80后,他关注那些新锐、年轻的艺术家。年轻艺术家是最敏感、最具成长性的新生地带,他们代表着未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整体在世界文化体系缺乏话语权的问题,郑志刚认为归根到底还在于能否寻找到新的艺术方式,把我们的传统文明激活。艺术的价值体现是通过新的艺术表达方法,向社会提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方式”是人类需要的。艺术新方式的被发现,源于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对当下文化及环境的高度认知,不断对艺术进行方法论上的改造,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家,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的郑志刚,身上有传统文化基因中的内省、哲学观与智慧,也有西方教育经验的理性与实证,他的成长本身就体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轨迹。他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注重积累和学习西方的经验,我们传统中有价值的部分,在今天必须被激活才能生效,东方价值观中敬畏自然、和谐中庸、以人为本的生活态度等,有机会在对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为K11艺术基金会(以下简称KAF)的创办人,郑志刚既是项目的推动者,也是参与者与见证者,创办KAF的宗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培育年轻艺术家及策展人,搭建高端的国际交流平台,让中国的当代艺术真正跻身世界的舞台。郑志刚的视野是国际化的,他说:“要打破艺术语言的壁垒,不需给艺术贴上传统文化的标签,我们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当代的,国际化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郑志刚创立KAF这一非营利机构时,就希望为大中华区新锐的当代艺术家提供资源支持,目前KAF在武汉和贵阳设立了艺术村,让年轻艺术家以驻地创作的形式进入艺术家工作室,这些年又陆续推动了和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东京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年轻的艺术家们有机会向世界呈现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创作。

        郑志刚说,艺术,不仅仅指的是架上绘画这种纯艺术形式,它应该是包括与艺术有关的设计、服装、广告、建筑等专业的整体概念,当代艺术的外延被拉伸,是未来艺术与周边生活的关系,艺术已失去原来的实质意义,它被稀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K11的运营正探索这种艺术融入生活的模式,而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开阔视野,极强的预感力和创造力,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奇妙的创意,艺术总会走在时代的前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的同时,也成为当代艺术巨大的实验厂,给年轻的艺术家们提供无穷的思想动力。如何将对现实的关注转换到艺术创作和学术思考上来,是年轻艺术家们需要思考的关键。今天的世界,艺术思想、形式和技法在全世界以各种媒介形式广泛传播,东西艺术交互作用的性质正在改变。各种艺术不断地被迅速借鉴、吸收、利用,艺术家生活在一个充满着选择的时代,如此快捷的交流意味着艺术从一种文化向另外一种文化的迅速传播,世界的大同与文明的交汇。郑志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当代艺术发展的洪流之中,为艺术家提供成长的土壤,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记录艺术家的美学视野,借此激发他们的潜能,让艺术灵感的火花得以燃烧,让中华文明之花在世界舞台绽放。

        (怡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