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5日 星期一

    看法

    不能让“严格执法”变味儿

    作者:刘传义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5日 10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逐年提升,环保执法的力度也逐年加强。尤其是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全国各地的环保执法空前严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市2015年行政处罚金额达1.83亿元,同比增长约72.6%;天津市2015年征收排污费高达6.38亿元,较上年增长2.26倍;河北省2015年开展了“利剑斩污”行动,针对6家污水处理厂,开出高达2000万元的“按日计罚”罚单。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强为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六省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10.4%。

        但是,正如俗语所讲“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面是非常时期需要严格执法这一必须之策,另一面却是目前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出现了“处罚上限化”等问题。表面上看,是环境执法的强化和推进,但实际效果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在中央反复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万不可走入“以新违法纠正旧违法”的死胡同。因此,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切实做到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严格执法。

        以“处罚上限化”为例,实践中存在不考虑实际,一味追求上限处罚的情形。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部分地区在处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时,尤其是处置环保部通报或者媒体曝光的环境违法行为时,经常提出“上限化处罚”,表示要以罚款“罚痛”违法企业,使其不敢更不会再想违法。不容否认,在法律框架内的“上限处罚”无可厚非,尤其是对于环境危害极大的恶性案件,上限处罚必须实施,让违法企业感到“罚痛”,不再以身试法也十分可取。但是,必须杜绝不切实际的“上限处罚”,尤其是要避免超越法律法规、不依法行政的“上限处罚”。“上限处罚”要用在刀刃上,出手必成,形成震慑力。否则,“上限处罚”决定是作出了,但根本执行不了,那再高的上限,又有何用?执法处罚成了作秀,或许一时会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从长远看,对法律的权威、政府公信力都是极大的损害。

        为避免严格执法在实践中变味儿,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按法律条文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依法治国,并将依法治国列入“四个全面”加以贯彻。环保执法部门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决定,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执法使其充分发挥效能,真正实现“有法必依”。更要注意的是规范和谨慎使用自由裁量权,充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规避渎职风险。同时,还应注意总结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环保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合理修订。

        第二,严格执法不放松。执法是基础,决不能放松。事实上,严格执法是营造公平竞争和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严格执法就是让环保法律在各地区“一把尺子”衡量,决不能让污染以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为由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要充分发挥严格执法的作用,推动“去产能”。

        第三,注重服务企业。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必须加以扶持,万不可将企业置于环保的对立面。企业做大做强,社会发展才有保障,企业环保投入才能有保障。不能否认的是,企业生产必定对环境造成影响,环保部门就是要通过严格执法让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排放,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环保部门和企业不是敌对者,而应是合作者。因此,环保部门必须树立服务意识,面对企业的违法行为,梳理出主客观情况,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切不可“一罚了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