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最甜不过家乡水,最美不过家乡景。踏遍河山,心萦乡土。家乡是根,家乡有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郡县治,天下安。中国自古政权落基于县,从县域视野观察家乡,既高屋建瓴,又纤毫明澈。本版开设“我眼中的家乡”栏目,约请县市区宣传部的领导干部,通过一处景致、一方风物、一砖一瓦、一街一巷,讲述自己观察、探访、筹谋、建设家乡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
曾经沧海水,别地的水再难吸引你;观过巫山云,他处的云已黯然失色。长江三峡,百川汇于长江,万岭聚于巫山。云蒸霞蔚的巫山,就是我家乡。
唐代诗人元稹一首《离思》,定义了巫山云的与众不同。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登临巫山,观云,咏云,伴云,深入山中,体验云趣。巫山云变化之丰富,实为亘古以来自然造化的奇观。
我的手机里,长期珍存着这样一幅照片:三峡刚从沉睡中醒来,精致的小县城像一个婴儿蜷卧在山腹中。城下是奔流的长江,两岸苍山绵延,云雾丝丝缕缕,横横竖竖,一会儿团起来,一会儿揉皱,扔在山洼里,徐徐飘升,缓缓扩张,充盈在天地间。而山之顶,晴空万里,紫霞满天,一轮朝日喷薄而出。头天晚上下过一场透雨,巫山俨然一枚巨大的翡翠。也许,你又禁不住想起“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了。
有些东西,只能巧遇,不能强求。像这幅照片,也像我的人生。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爱我的家乡。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描写巫山其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大自然鬼斧神工,成就了大美巫山。然而古代巫山,交通极不发达,实为穷乡僻壤,很多古代官吏被贬至此。李白晚年在《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中写道:“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写其流放夜郎,经长江三峡巫山“逢恩赦”而折返之事。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也曾贬谪到这里。他到巫山长江南岸杨柳坪等地,大量采集当地俚语民歌,整理成竹枝词,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脍炙人口,流传千年。陈子昂、李白、杜甫、刘禹锡、黄庭坚、陆游、范成大、刘基、高启……文人骚客们途经三峡入蜀或出川,无不吟咏巫山,丽辞华章与峡江风物相辉映,赋予了巫山独异的人文内涵。
我爱我的家乡,巫山胜景迭出、四季如画,长江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女峰蜚声中外,巫山红叶与香山红叶南北比肩,神奇巫山云让人沉醉其间。在巫山大地行走,你稍不留神,就可以在一处遗址上听到古人类迁徙的脚步声,在一枚牙齿化石中听到先民们的咀嚼声,在一块古石器上听到他们砍砸分离肉食的砉砉声,在一弯陶片上听到火苗在陶窑里的呲呲声……巫山人惯于用智慧和勤劳走江水、闯三峡,在隐忍中坚韧,在开拓中奋进,默默改变着历史,也改变着处境和命运。对于这种精神,我们用“勤劳、奉献、开放、自强”八个字进行了提炼和概括,谓之“巫山精神”。脚下流动长江水,头上飘荡巫山云。历代巫山人,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
新时期以来,巫山作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首淹首迁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移民新城拔地而起,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万吨巨轮穿梭江中,机场和高铁指日可待,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当下正在全力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在未来五年将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幸福渝东门户。我们大家都有幸成为时代大潮的弄潮者。有时站在小城背后,遥看对面山脊、山峁和山窝里的棉花云,同构了一个个小小的“巫”字,笔断意连,嵌在同样呈“巫”字形状绵亘的南陵山脉里,我不由得感叹:“大自然是绝伦的书法家。”一个“巫”字,诠释着深刻的哲学意蕴——脚踏大地,头顶苍天,人居其中,法天地规律。巫山发展,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和”的精髓。
一位清代诗人这样描写巫山县:“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田野纵横千嶂里,人烟错杂半山中。”巫山地理险峻奇特,而风采古朴天然。古人类学家黄万波教授在对巫山的题词中写道:“东亚型人从这里起步,巫山人就是这样生活。”当巫山人走向辽阔世界的时候,他们的后面就是需要后人为之薪火相传的历史烟云。
云中巫山,我的家乡。我把这幅照片珍存在心底,永不褪色。
(作者系中共巫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