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卫生、科技、法律齐下乡;从定期送物资,到长期驻点服务;从科技人员下乡,到领导干部下乡……历经诸多变化,江苏的“三下乡”走过了20年历程,如今,“三下乡”已经形成品牌,在农民心中有了切切实实的分量。
如何在总结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发展?在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看来,服务“三农”是“三下乡”的根本目标,让“三下乡”成为推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是“三下乡”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
将农民时刻挂在心头
隆冬之际,寒意正浓。江苏省阜宁县农民徐克良的心里却暖流涌动,萦绕在他心头几天的农作物选种问题终于落了地。在“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现场,省农委的专家们,不仅帮他解决了难题,还带来了最新研发的农作物优种良种,免费供他试种。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徐文华感慨道:“和以往不同,现在来咨询的农民,都是带着问题来的,我们也提前做好功课,摸准农民的需求,对症下药。”
服务活动现场,农民刘德培一边量血压,一边告诉记者:“我们农村人日子越来越好,也开始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今天过来拿些书,回家好好研究。”
将农民切实的需求挂在心头,从“给什么要什么”到“需什么给什么”,江苏的“三下乡”活动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做足了功夫。20年来,江苏“三下乡”捐赠资金5000多万元,医疗设备、图书资料、农业物资等价值2亿多元,帮助全省20个经济薄弱县(市)、170多个乡镇,解决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科技兴农项目建设、医疗卫生设备更新、地方高发疾病防治、群众安全饮水等30多个民生项目,直接惠及农民群众100多万人次。
把农村打造成文化家园
在苏州吴江区西湖花苑社区农家书屋门口,管理员吴玲燕正将新配送来的100本图书分类整理上架。得到消息的本地农民陈福其已经等在一旁了,他心心念念的《种羊的繁殖技术》正在其中。
农家书屋,是江苏“文化下乡”的一个缩影。除了这样的农家书屋,江苏还举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全民阅读手拉手”“百名艺术家百场惠民”“文化暖心季”等品牌活动;深入开展“五个一工程”“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的获奖优秀剧目百场下乡巡演活动,江苏的文化活动正在遍地开花。
用文化滋养农村,将农村打造成农民的文化家园,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文化的红利。从2005年开始,江苏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资金送文化下乡,着力营造15分钟文化圈。如今,在江苏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600多万江苏人从家里出发,无论往哪个方向走15分钟,都可免费欣赏现场文艺演出、观看电影、阅览图书。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科技下乡”是关键抓手。
54岁的种植户周正标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屏幕上播放的花卉种植技术的视频,见到记者时,他连称自己是给种植的百合花“看病”来的,现在问题解决了,希望再参加点培训。而这已是他与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打交道的第五个年头。
江苏省科技服务超市东海分店店长钱振权告诉记者,科技服务超市“彻底做到让先进技术接地气”,提升了花农的种植水平。目前,周正标所在的双店镇百合花种植带动农户600余户,增加农户收入800多万元。农业在科技的带动下,已经成为让广大农户有奔头的产业。
如今,“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驻点专家咨询”已经成为“科技下乡”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成为服务和帮助农村企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2010年以来,江苏累计投入资金8400多万元,建成实体超市285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3300多人,年服务农民达300多万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总额达74.44亿元。(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