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宣布开实体书店了,而且书店卖的书与网上同价。消息一出,引发热议,甚至有人称:“确定不是开玩笑吗?”
说到底,当当网布局线下图书市场之所以引来关注和热议,无非是人们觉得当当网在“逆潮流而动”。“潮流”是什么?是当下在网络图书销售平台的冲击下人们对实体书店的看衰,更是在数字化的冲击下人们对纸质图书的不看好。
在许多人的固有思维中,电子书总是处在纸质图书的对立面。今天,我们不妨换个视角,不去讨论实体书店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也不去探讨纸质图书如何在电子书和碎片化阅读的包围中突出重围,而是回归到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只是书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本质,去审视当下的阅读环境。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13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调查还显示,近年来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接触率逐年提高,2014年首次超过50%,达到51.8%。同时,我国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新媒体阅读已形成规模。
尽管手机阅读等新媒体阅读方式的确容易形成碎片化倾向,一些来自互联网的阅读内容质量也参差不齐,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和鉴别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许多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浏览文章、查询资料,新媒体阅读方式让全民阅读得以进一步实现。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先生题写在商务印书馆大门入口处的对联。书籍和阅读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期待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国每年人均阅读量甚至不到一些国家十分之一的尴尬现状也让全民阅读越发受到重视。尽管有政府引导、社会呼吁,甚至一度有全民阅读立法的新闻爆出,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过快的生活节奏、过大的工作压力让阅读成为许多人虽有心却无力做到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营造全民阅读环境,将阅读延伸到各个可利用的角落,将书籍拓展成各种可利用的形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巴西给出了很好的示范。据报道,巴西最大的口袋书出版商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发行了“交通卡&书”,将交通卡嵌在口袋书里,乘客可以刷“书”进站。这些书涵盖了《哈姆雷特》《了不起的盖茨比》《加菲猫》等不同题材,每本书有10次免费乘车的机会,免费乘车机会用完后可充值交通卡继续使用。这种小巧方便的口袋书,让人们可以充分运用等地铁、坐地铁的碎片化时间,养成阅读的习惯。
可见,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的载体——书籍本身就应“改头换面”,以多变的形式穿插进人们的生活。在巴西,化身交通卡是一种方式;在我国,变身日历也是一种思路。
2016年将近,被网友戏称为“红砖头”的《故宫日历》火了。《故宫日历2016》除了选取故宫藏品,还将视线投向紫禁城外更广阔的天地,来自西安博物院、国家图书馆、波士顿美术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等机构和个人的相关藏品,都编入日历当中,全面展现古代文化。这使得《故宫日历》在做到基本的实用功能外还兼备文化传播功能,因此受到读者喜爱,在今年“双十一”各大电商的图书销售榜上,《故宫日历2016》一直名列前茅。
不只《故宫日历》,在当当网“2016我的唯美日历”页面,中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日历》精选《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楹联,从诗词的出处、文中背景、文化艺术内涵等方面加以注释、赏析,并配以百余幅精美古代书画作品;《汉字之美日历》从汉字的起源、书体的演变以及书法的形式、应用和传播等方面提炼主题。将书籍的内容呈现在日历上,读者每天翻看日历时不仅欣赏到美,还能吸取到知识,这何尝不是推广全民阅读的有益尝试?
阅读方式在变,书也在变。数字化时代弱化了书籍的阅读功能,而图书艺术化的功能却被不断挖掘出来。虽然当前传统图书行业岌岌可危,艺术类书籍的生意却做得不错,尤其是限量版、个性化、收藏级的艺术类书籍。而市场上有声书的发展也风生水起。这些书籍的新形式之所以能被读者普遍接受而获得成功,与信息时代阅读模式与载体的变化不无关系。
读书不应限于形式,不应拘于载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寻找阅读的可能节点和途径,在这些节点和途径中寻找到与书籍的契合点,为图书创造更多形式,为阅读提供更多可能,唯此,阅读才能融入生活,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