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宇民的新作《列子资治》的出版,在我看来,这既是他的学问之作,更是他的情怀之作。
《列子》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最为丰富时候的古书之一。要读通列子、读懂列子,并非易事。而要读用经典,更可谓难上加难。作者对列子八篇的每一章节细分,引读、感悟,借古思今、古为今用,这样的认真读书、细致研学,令人敬佩。
《列子资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读书示范。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读书,以传统的人文力量来解惑当下迷思之困。世人所熟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以前读时,重在“子子孙孙无穷尽”的意象,象征了“道”的永恒性。然终是“愚公”才移山,似有无为之寓,作者提出了愚公非愚,愚公移山最后是感动上苍,实现了目标,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再比如夸父追日,以前常常把它与西方社会西西弗丝神话对比解读,讲的是人生的最根本追求是空虚的。这次读《列子资治》,才关注到作者进一步从世界观上解读列子的“心物一元”,是至诚精神最后的境界,启发甚多。
《列子资治》是对列子于当下启示的一次新的解读。作者虽然开宗明义说不是翻译古文,然而他对古文的理解似更深一层;虽然明确表示是借鉴“资治”,但对文本及文本背后逻辑的理解似更胜一筹;虽然是借古资今,然对今之时弊之揭示似更具体系。
这首先表现在《列子资治》从揭示散文背后的哲学逻辑出发,提炼出我国古代人本文化的基本构架。哲学研究本质上就是研究一个思想体系内在的逻辑。《列子》八篇,看似是散文故事,寓言叙事,背后却包蕴人生哲学之逻辑。资治通过每篇章节叙事中找到其中的哲学逻辑:《天瑞》演绎的是个体人的自身本原;《黄帝》开始讲社会中的人;《周穆王》讲人的意识和精神;《仲尼》讲人的修养;《汤问》讲人类的物质依存;《力命》讲人的命运规律;《杨朱》讲人类的生存态度;《说符》讲人类的传承。前四节,实际上是人的自然到人的社会,再到人的精神再到人的进步,这是一个个体逻辑的过程;后四节再从人的物质依存到人的命运,到人的修养,最后到人类的传承,这是人作为类的逻辑展开的过程。《列子资治》把这些寓言故事所寓的言,所寓的思想,所寓的哲学揭示出来了。这是对治学的贡献。
其次,《列子资治》读出了古代文本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当下社会对文化的时代需求。这是《列子资治》对治国治世治家治身的贡献。任何历史都是一部思想史,任何解读都是解读者思想的阐释。《列子资治》立意“资治”,决定了其不同于象牙塔教授之解读,可谓切中寓言之要,明理哲学之精。特别是其中社会治理、生态文明、身心一元、天命人力、义利修身等等,与当下社会的浮躁、短视、功利、异化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把《列子》典故寓意最后归为七个统一(自由与规则的统一、治国与齐家的统一、养生与修身的统一、放意与节制的统一、天下为公与天性为私的统一、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的统一、天命大道与人类主观的统一)。最后,再归到人本学的哲学本体论三命题:什么是人?人如何活着?人到哪里去?体现了哲学反思和哲学价值。
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战乱不断,物质匮乏,但却有这么多人在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在追问人死了之后的去处?我们现在呢?丰富的是物质,迷失的是价值,没有了终极意义的关怀和追寻。我想这也是《列子资治》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