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秋浦河流出的风雅

    作者: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3日 11版)
    杜牧像
    青阳腔表演
    池州傩戏
    贵池民歌

        杜牧:流连秋浦情未了

     

        杜牧,字牧之,少年志学,满腹经纶,有经邦济世之才,充满报国为民之心。自26岁进士及第、登科入仕,因朝廷昏庸和党争,杜牧在京不被重用。武宗会昌四年九月迁任池州刺史。杜牧在池州任上两年整,政事之余,踏遍池州山山水水,留下了寄情秋浦河两岸的瑰丽诗篇。其中广为流传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杜牧清明节出游秋浦河畔的杏花村,遇雨有感而发所作,杏花村遂成千古名村。

     

        青阳腔:寻找京剧的源头

     

        青阳腔因产生于秋浦河畔的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明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2006年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池州傩戏:中国戏曲活化石

     

        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池州傩戏,保持着最古朴、最粗犷、最完整的原始风貌,是汇聚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池州傩戏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2006年,池州傩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池民歌:绿水茶山入歌来

     

        贵池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当地群众自古能歌善舞,人人都有“见景生情,出口成歌”的本领。以贵池罗城民歌为代表的贵池民歌分为山歌、号子和小调三大类。其中“秧歌”“慢赶牛”形式独特,以山、茶、水等为内容,反映当地汉族民间劳动和生活情景,具有浓郁的江南乡土风情和韵味,且兼有歌舞说唱,形式活泼、生动,节奏自由,曲调悠长。贵池民歌传承人姜秀珍把贵池罗城民歌唱到了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李陈续 采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