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山石一分地”的广西,属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过去4年间,广西贫困人口虽大幅减少,但总数仍有500多万。为冲刺全面小康,自治区党委、政府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号角。
在这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广西农村信用社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激发大众创业热情
“跟打工相比,创业比较辛苦,但有农信社的支持,我少了后顾之忧。”35岁的马德社以前外出打工,2012年回到家乡平果县灵塘村。他向当地农信社申请贷款15万元,种植50亩葡萄,几年就脱了贫。
这是广西农信社支农扶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农信社立足广西区情,坚持“支农方向不变,支农力度不减”,确保信贷支农落到实处,涉农贷款连续9年全区第一。
为缓解农户贷款难,广西农信社创新推出企业流动资金循环贷、贫困学生助学贷、农民自建房“安居贷”等特色信贷产品,降低贫困户评级授信标准,使更多的贫困农户得到贷款支持。为缓解企业担保难,广西农信社为企业量身打造了农产品存货质押、林权抵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担保方式,有效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2015年7月,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西农信社进一步创新机制,并建立“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确保款项及时落实。
“这些举措有助于把各类生产要素转化为‘真金白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激发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也带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西社科院工经所所长姚华说。
精准扶贫“点射”到位
“搭猪舍、养猪仔、买猪料的钱都有了,真是及时雨啊!”最近,田林县八洞村村民金存英获得农信社扶贫贷款20万元用于养殖,每年还可省去7000多元利息。
推动精准扶贫,资金不可少。广西农信社切实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缓解农民“贷款难”的突破口,通过调整贷款额度、期限,放宽条件,简化贷款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搭建起了支农和金融扶贫服务平台。2012年以来,广西农信社按照“保本微利”和“富民惠农”原则,将种养、治病、上学等用途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控制在20%以内,对家庭困难农户执行基准利率,每年可为农户节约利息支出10亿元。
制糖、淀粉、酒精、蚕茧、林业等是广西农信社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右江河谷的“菜篮子”基地、平果的铝加工等深受其益。“我们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结构,实行差别化考核,并在考核指标中专门设置‘涉农贷款增长率’,引导各县级农信社持续加大‘三农’和贫困地区信贷放。”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韦家干说。
据统计,10年来,全区农合机构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近千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区“三农”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
打通“最后一公里”
“之前到乡信用社网点领新农保,几十里的路程,往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现在到村上网点刷一下卡,就办成了。”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龙口村的张干祥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为破解农民存取款不便的“老大难”,广西农信社多措并举,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今,不仅增设了网点,农民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就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办理业务,小额存取款、缴费等业务在家门口即可办理。
目前,广西农信社的自动取款机数量居全区金融同业首位,是全国农信系统第一家使用农信银共享网银系统对外开办业务、第一家开通iPad银行的省级农合机构,其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功能得到不断完善。据统计,广西农信社营业网点有2346个,自助银行服务设备5979台,在全区具备通信条件的1.4万个行政村设立了具备存取款等功能的金融服务便民服务点,市、县、乡、村(街道)全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
在缩短空间距离的同时,广西农信社也在金融服务扩容升级上下功夫:为全区近千万农户免费开立近40个项目的惠农补贴账户,各种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免费代发惠农补贴5.14亿笔共2184亿元,架起了党和政府联系城乡居民的桥梁。 (本报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