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来去翔安住一晚 两岸摄影师聚焦红砖古厝”的主题拍摄活动在厦门翔安举行。“透过镜头捕捉古厝景观时,也发现古村落中民风淳朴,景美人更美。” 受邀的福州摄影师唐希说。
古民居是闽南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主要建筑材料就是红砖,因而得名红砖古厝。在翔安,不仅古村落多,且村落中的红砖建筑规模大、保护完整、历史悠久。不管是古意悠悠的吕塘、绿意盎然的大帽山、古朴娴静的乌山还是充满两岸元素的大嶝、小嶝,每一地的红砖古厝群,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吸引了不少游客。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已成为翔安的一张耀眼名片。
一张乡土名片
十几间古厝错落有致,石阶、林子上散落着斑驳的阳光,交融成一幅自然水墨画。夕阳下,明艳的三角梅与老石墙相映成趣,古早气息令人心醉。新圩乌山村里,连片的“九十九门”形成壮观的古厝群,更显闽南人家生活气息。
走入宅厝内,埕、厅、院相通,屋屋相连,门门相对。九十九间厝的建筑形式为六墙五间开,加上两旁护厝,共6个房间,称“大六规”或叫大六路,另外加上外埕、大门、内埕、天井、厅堂、回巷等,是厦门大六规标准的红砖大厝,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
新圩乌山只是闽南红砖古厝的一隅,在翔安的许多村落,至今仍可看到红砖、红瓦、红地板,装点彩绘木雕石刻等。闽南红砖古厝集中分布于闽台两地,代表性建筑有大嶝郑氏聚落、金门山后聚落等。其中,大嶝田墘社区红砖古厝就有100多座。
2012年,闽南红砖建筑群作为厦门和南安联合申报的项目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厦门地区入选的申遗点是翔安区大嶝岛上的田墘古建筑群,包括金门县政府旧址和五栋民居。大嶝郑氏家庙,就是抗战时期大嶝金门县政府的会议室。
活跃人文内涵
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镂空雕花石窗……翔安的红砖古厝,让62岁建筑工人魏渊树心动了。他拿起画笔,创作了《古屋一角》。这幅作品被选送参加华东农民画画展,受到一致好评。有了第一幅作品,魏渊树又继续创作了第二幅、第三幅……这些作品都是以古厝为主,联系生活实际,把民间味、乡土味、装饰味、现代味融为一体,将古厝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魏渊树看来,闽南古厝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失去了闽南特色建筑,如何弘扬闽南文化?魏渊树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永久“留”住闽南古厝。
“子孝孙贤万世尊”。一踏进翔安区内厝镇莲塘村“老人之家”,这些刻在古厝上的字显得格外耀眼。
当地企业家林良菽自己掏钱把祖厝修葺一新,开办了“老人之家”,免费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三餐。每到饭点,“老人之家”就热闹起来,村里70多位老人准时到此免费用餐,还可以聊天、打牌、读报,尽享晚年之乐。林良菽的善举感动了村民,有人把自家种的蔬菜送过来,有人主动到“老人之家”做义工。
闽南古厝融合了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它浓缩了闽南人坚忍、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时至今日,在红砖古厝仍然可以寻觅到这种精神。
在当地还有一段佳话。有300年历史传承的新圩,各处遍布数不清的历代古厝。村民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村里曾经破败不堪的闽南古厝群得到修整,重新焕发出古朴而典雅的风貌。
留住乡愁味道
翔安区是大陆距离台湾地区的金门岛最近的地方,最短距离仅1800米。翔安的古厝,既是乡亲们自古以来的精神家园,也是海外游子寄托乡愁的地方。
不久前,新店镇吕唐社区董水前村一座一百多年历史的祖厝被重新修葺,修建者是远在美国的游子柳水林。1937年日寇南侵,年仅6岁的柳水林随父亲泣别亲人、告别古厝,迁居到美国,母亲彭氏一人守护古厝,种田看家。这座翔安独有的九架构古厝,还有祖厝大门口被彭氏双脚磨光了的地砖,寄托了海外游子的浓浓乡愁。柳水林对这座带着“摇篮血迹”的古厝念念不忘,一直希望靠自己的双手重修古厝。
除此之外,在翔安的众多村落中至今仍可看到用红砖、红地板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且保存完整的闽南红砖古厝。这些古厝,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是闽台文缘的见证。在来自台湾的摄影记者陈郁文看来,两岸的老房子“一脉相承”,有很多共通之处。正是这些共通之处,赋予了红砖古厝独特而浓郁的乡愁味道。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