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清脆稚嫩的童声诗朗诵,赢得了阵阵掌声。这里是天姥山脚下的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横板桥村,这里的人们大多能随口背诵几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11月底,“阳光文化进礼堂”文艺演出活动在横板桥村的文化礼堂举行,接地气的文艺节目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像这样“热闹”的农村文化礼堂在浙江新昌并不鲜见。据新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岳梦介绍,新昌县目前已经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2家,“各村以堂为载体,以文化为通道,以礼为核心,让农民当主角,文化礼堂正成为村民学习、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地标’”。
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步入横板桥村文化礼堂,宽敞的场地、精致的舞台、仿古的吊灯映入眼帘,这里的“气派”让人印象深刻。11月23日下午,“阳光文化进礼堂”文艺演出活动正在进行,礼堂里人声鼎沸,有满头白发的老人,也有年幼的孩童依偎在母亲怀里好奇地东张西望。
横板桥村党支部书记王百强介绍说,这个文化礼堂今年8月刚刚投入使用,总投资150多万元,其中80万元是由上级单位补助的。投入使用三个多月来,这里已经举办了包括天姥讲堂、儒岙镇第九届农民文化节等10多场文化活动。
在后台,记者见到了正在候场的张丽英。今年42岁的她是村里加油站的职工,平时就爱唱唱跳跳,村里的文化礼堂建成以后,她和姐妹们自发组织了一支排舞队,村里请了老师每天下班后教她们跳舞,学会后,她们还去别的村演出。
王百强介绍说,文化礼堂人群聚集的高峰在晚上和周末,每天能有四五百人,白天年轻人都上班去了,每天有几十人在此,或排练,或休闲,或看书看报。文化礼堂是村民们闲暇时最爱去的地方。
“文化礼堂的活动包括三部分:一是部门主动送进去,阳光文化进礼堂、部门服务进礼堂、形势任务宣讲进礼堂是我县县级机关部门送文化进礼堂的保留节目;二是村里出面请进来,邀请外县的专业剧团来演出,或邀请专家学者来做讲座;三是村民自主办起来,去年村民自办文化节目进礼堂达到1200多场次。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切实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俞正英说。
文化+旅游的经济新生态
经过一个小时的盘山路之后,一幢古朴雅致的两层小楼呈现在我们眼前。白墙青瓦,雕花门窗,布满青苔的石阶,与横板桥村气派堂皇的文化礼堂不同,群山掩映中的镜岭镇外婆坑村文化礼堂显得典雅而婉约,如小家碧玉般羞涩内敛。
“外婆坑村的这个文化礼堂由旧的大会堂改建而来。”潘岳梦介绍说,新昌县文化礼堂的建设有两种,一种是新建礼堂,如横板桥村的文化礼堂,这些礼堂大多装修新颖、外观靓丽,一种是借壳改建,由旧的大会堂、祠堂、村办公楼改建而来,这些礼堂有的恢宏大气,有的精致典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我们到达外婆坑村文化礼堂的时候,94岁的老奶奶何小囡正在过生日,一家四代围坐在一起为老人庆生,村里买了蛋糕和各色点心,礼堂外的长廊上,生起了火,长寿果、长寿面蒸得热气腾腾,几位村民正在卖力打着糍粑。舞台上,身着民族服装的村民正在排练舞蹈。
“平时小孩子们会来这里看书学习。”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说,“周末会有很多游客来到我们村,在这里观看民族特色的表演。”原来,外婆坑村全村158户531人,有苗族、傣族、白族等11个少数民族媳妇6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民族村”。外婆坑村文化礼堂包括了文化长廊、珍贵记忆廊、红色走廊和古村寻根馆、民风馆、少数民族风情馆、民俗博物馆、文化展陈馆三廊和五馆。近年来,外婆坑村文化礼堂通过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每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带动经济效益超过300万元。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在这里得到生动演绎。
“文化礼堂改变的不光是当地的文化生态,还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只有让农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文化礼堂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潘岳梦说。
(本报记者 李锦云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