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应当如何管理?怎样实现智库治理的严谨性,确保智库研究成果的质量并使之得以有效实施?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
首先,智库的定义应当包含三个重要因素:学术独立、研究领域相对稳定、提供智库成果并对决策层产生影响。其中,独立性是关键,因为这关系到政府或相关组织对智库的信任程度。智库应该基于客观分析给出政策建议、研究成果。
必须承认,并非所有智库成果都值得信赖。有些智库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令人质疑。例如,2011年,一位美国政界人物提出了一个控制财政赤字的计划,某家美国著名智库对该计划作了宏观经济预测,认为该计划可以使失业率降到2.8%,税收增长600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会降低;而国会预算局却发现,该计划反而会使财政赤字增长,并且对经济的影响很小。
提升智库政策研究成果质量,必须做好智库管理。首先需要董事会高度负责、严格有效。董事会成员可能来自不同背景,了解智库正在进行的研究是否正确是其职责。他们要制定正确的智库管理规程,并对主要项目进行评估、验收。董事会成员的任期为3到5年,董事会要对每个董事进行绩效评定,所以董事会成员对项目的评估非常认真,致力于作出正确判断。
其次,需要有一套智库成果评价标准。如果这套标准不科学、不完善,智库对政策的研究成果就很难实现标准化、具备客观性。如何评估智库专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客观性?标准之一是该专家的专业性、权威性。美国智库往往注重一位智库专家已经发表的文章数量,并依据其此前发表的文章来决定是否雇佣他,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说明他是否具备政策分析的能力。标准之二则是研究成果本身的质量,衡量该成果来自于严谨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还是无中生有、偏离事实。
在智库治理中,激励措施也特别重要。要注重年度考评。员工技能、政策研究成果和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都是考察重点。同时,应该让被考评对象共同参与考评工作,这一过程会对员工发展产生指导作用。在考评之后,要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比如给予他更多时间进行写作等。
总的来说,美国智库有比较强劲的生命力,但也需要更加多样、高效的治理措施。同样,中国智库在早期发展中也需要充分指导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