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9日 星期五

    “治黑”需防百姓“被满意”

    作者:廖海金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9日 11版)

        黑臭水整治效果以老百姓满不满意为指标,可谓抓住了要害。这意味着,今后老百姓对黑臭水体可以有效行使监督权,既可监督水体污染情况,又能监督污染治理情况。尤其是某些河道是不是黑臭水体,是否必须整治,以及是否达到整治目标,也由老百姓说了算——可见老百姓在黑臭水体治理的全过程真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光有了环境治理观念的转变还不够,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可操作性。例如,按照60%、90%这两个数据行事,老百姓会不会“被满意”?《指南》表明,落实60%、90%这两个数据,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60%和90%都是抽样调查的比例,“原则上每个水体的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份”。殊不知,黑臭水体影响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商户少则几千几万,多则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假如只发放100份问卷,调查的“门槛”无疑会降低,人为操作的空间就会出现,民意的真实性可能就要大打折扣。

        鉴于此,笔者建议,应大幅提高调查问卷的有效数量,扩大民意调查的范围和代表性,既要在排查识别阶段全面听取“认为是黑臭水体”的声音,也要在效果评估阶段全面听取“不满意”的声音,确保60%和90%都是货真价实的民意体现,而不是选择性听取民意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要让百姓有充分的发言权。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充分调动起老百姓在黑臭水体筛查、治理、评价等全过程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考核地方整治黑臭水体成效时,不能止于发放调查问卷,应创新调查评价机制,例如改问卷调查为随机入户调查,以便掌握真实情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