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规定:60%的老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老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环保部等建立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定期发布信息,接受公众举报。本版请两位作者从不同视角分别对此发表看法。
在笔者看来,住建部的《指南》很有创新意义,这是首次把百姓的“感觉”引入水污染治理体系,作为考核、验收治污成果的重要标准,真正体现了环境治理与改善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很接地气。
黑臭水是美丽城市的“烂疮疤”,是危害健康、消弭市民幸福生活指数的“毒瘤”。治理黑臭水离不开数据的佐证,但更要重视群众的视觉与嗅觉,毕竟感官性指标往往比仪器测量的数据来得更直接、深入、形象、可信、有针对性。
但是,治理黑臭水要赢得九成以上老百姓的满意,对政府部门来讲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与考验。首先,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治“黑”规划,加大治理经费投入。其次,要严格落实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在时间节点内保质保量完成治理任务。最后要广泛发动群众,问计于民,从规划的制定、实施直至验收全过程都要充分尊重民意,利用市民聪明才智,以获得更多群众的支持。
是否黑臭水,群众说了算。治污达标否,百姓当考官。这是群众参与、监督环境治理的重大进步。但要确保群众的话语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尚需出台具体措施加以规范。笔者以为,有两个环节尤为重要与关键:一是为市民举报、投诉黑臭水提供快捷、方便的渠道与平台;二是对整治黑臭水满意度的调查要多管齐下,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公正,获得真实、可靠的民意,防止一些地方弄虚作假。
整治黑臭水引入百姓“感觉”很有借鉴意义。如今,环境保护越来越离不开百姓的深度参与和监督,虽说治污需要翔实、可信的数据作为考证和考量,但却不可因此患上“数据依赖症”,无论是治理大气污染、土壤污染还是水污染,都应该高度重视群众的感官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