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

    历史钩沉

    牢记荣耀着家族的抗战史

    ——评《牢记:一个家族的抗战史》

    作者:向敬之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9日 10版)
    《牢记:一个家族的抗战史》沈宁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发生在1940年1月的“高陶事件”,在中国抗战史上是值得记住的一刻,此刻正处汪伪缔结政权的前夕。随汪精卫出走的高宗武、陶希圣,临阵悔悟,自沪而逃,将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公之于众,顿时,日帝的诱降阴谋,汪氏的卖国逆流,轰动世界。对于这段历史,陶希圣的外孙沈宁,并没因外祖曾盲从汪伪出任过宣传部长,而试图用文字对其进行翻案。回忆录《牢记:一个家族的抗战史》的整体记述是比较客观的。

        沈宁写自己的“牢记”,也写沈家的“牢记”,以自己从家人口中听来的真相,同课本写的、老师讲的、外人说的、电台播的、报纸写的,都有很大的出入,是另一种表述。也许是陶希圣的那段屈节往事,以及后来死忠蒋氏而偏安一隅,从而遮掩住整个家族集体抗战的事实:其堂姐夫范长江曾在抗战初期为战地记者,以出色报道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而闻名新闻界;叔叔沈其如少年从军抗战杀敌,至抗战胜利时年方21岁;姑父王蘧常虽一代醇儒,却夫子抗战,频频写诗著文为抗战的勇士烈士壮行做赞;堂四哥沈诒出身翰林家庭却参加了新四军;堂侄沈人燕加入空军经历了武汉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后,不幸英年殉国;做小学校长的祖母褚惠子在浙江嘉兴日战区内﹐坚持教授孩子们学习中国文化﹐获政府颁发的“劲节高风”大勋章,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抗战。其外祖舅公万耀煌军长率第十三师,血战于淞沪会战;外祖伯父陶述曾参加领导建设滇缅铁路、公路的修建和拆毁﹐并在昆明为美国飞虎队修建军用机场;外祖父陶希圣迷航归来后,主笔当时的《中央日报》社论,向人们传递欧洲同盟军节节胜利的喜讯,并断定“日本将立即投降,不会等到美军在日本本土登陆”;陶家儿女为助父反正,以身试险,巧用计逃出日汪魔窟。其岳父孙定国将军,是投身抗战而投笔从戎的儒将,曾为晋绥军虎将,与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协同克日作战,后率万余众人加入共产党领导下的太岳纵队……这些英雄的名字,这些抗战的事迹,有为世人所知的,但更多的被如烟岁月湮没,却足以为沈宁所自豪。

        我们还有必要牢记沈宁的父亲沈苏儒先生,是他第一个将抗战胜利的喜讯报告给国人。1945年5月,沈苏儒从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被沈钧儒介绍到在重庆两路口的美国新闻处中文部,任英文翻译,每晚定点收听美国旧金山电台的新闻广播,接收最新国际战况,记录下来,译成中文,送交中国政府和重庆各媒体。8月15日晚﹐沈儒先生照常上班,刚开始不久,便听到旧金山电台广播: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调大音量,再次收听,直到听见三次同一报道,他才意识到是怎样的一个巨大喜讯传过来了。半小时后,重庆电台正式广播沈苏儒转译发布出来的这条新闻,所有重庆报纸都赶印号外。这个细节,这个家族的抗战细节,若非沈宁在本书中的翔实叙述,很多人如我孤陋寡闻。

        这样的家族,是中国人赤血抗战的一个缩影。其中史料性的图像,更是历史的一串见证。若非其中有陶希圣、沈钧儒、范长江这样的著名人物,我想必然有很多历史、很多悲壮,很多委屈,都不足为外人道哉。尊重历史,也是尊重自己,更是尊重政治的客观与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些都是让我们牢记日本侵略史和中华抗战史的最好印记。沈宁的《牢记:一个家族的抗战史》,也将会引起更多的中国人,牢记荣耀着无数家族的抗战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