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15年冯梦龙文化旅游节将在江苏苏州相城区黄埭镇冯梦龙村开幕。届时,将举办杂志《冯梦龙研究》全国首发式、冯梦龙杯“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征文大赛颁奖、冯梦龙山歌会、电影《冯梦龙传奇》主创人员见面会等活动。
昔日黄埭镇上的一个偏僻村庄,四百多年前走出冯梦龙。他的作品近3000万字,尤以《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家喻户晓。如今,冯梦龙村重新焕发生机,吸引八方来客。而他的后辈们,也在用各种方式纪念先人,请冯梦龙回家。
请冯梦龙故居回家
沿着黄埭镇乡村的小路,记者顺着指示牌来到了冯梦龙的老宅地。现场,几十个工人正紧张忙碌着,从货车上小心卸下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怒沉百宝箱的青楼女子杜十娘、千年修炼的蛇妖白素贞、独占花魁的卖油郎。这些人物的故事,都在冯梦龙的书里千古流传,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冯梦龙,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是晚明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他一直未能中举,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冯梦龙一生留下的作品超过五十部,“三言”、《东周列国志》《古今烈女演义》《太平广记钞》等书,写尽了世间百态,为研究晚明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范本。
今年1月起,黄埭镇开始对冯梦龙故居进行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宅子的屋顶、屋梁、柱子都保持了原状。
去年11月,冯梦龙440周年诞辰,冯梦龙故里黄埭新巷村,经全体村民集体同意,正式更名为冯梦龙村。“冯梦龙是一块宝贵的文化品牌,改名是为了放大品牌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槐说,“把冯梦龙请回家,不能为了怀古而怀古,而是要以古鉴今,让冯梦龙文化教育后人,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
请冯梦龙文化回家
“旅游没有文化,就没有魅力。文化没有旅游,就没有活力。两者应当是一对好朋友。”苏州相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屈玲妮介绍,相城区十分珍惜冯梦龙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力图通过多维度、多渠道,让冯梦龙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当地成立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会,收集国内知名画家、书法家创作的各类作品80余件;编撰《冯梦龙传说故事集》,筹拍电影《冯梦龙传奇》,还在黄埭镇区建成了“冯梦龙文化广场”,不断扩大“冯梦龙”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冯梦龙村也重新调整了旅游业发展计划。现在,每每遇到旅游团,一群身穿水乡服饰的退休阿姨们,就会兴冲冲来到田头,向游客献上她们自编自演的山歌。这个草根歌舞团由村民钱杏芬、王水媛等牵头自发组建,她们搜集整理了多首冯梦龙山歌原作。
请冯梦龙文化回家,让冯梦龙文化在人文生态建设、旅游创新发展中焕发光彩,才能更好地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冯梦龙村站在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平台上,把打造“冯梦龙故里”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推进。结合正在进行的美丽村庄建设和循环农业万亩示范区建设,冯梦龙村在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了农产品展示厅、农耕文化展示馆、游客服务中心等。
请冯梦龙精神回家
在冯梦龙故居门口,四个工人一组,正将两块石碑立在冯梦龙雕像的两侧。“每块石碑重800斤,都是明末时期的,近两年才出土。”侯楷炜告诉记者,石碑上的两行字,“千章绿树绕佳城,一片青山开寿域”,其实是清朝时期福建寿宁的老百姓送给冯梦龙的。
明崇祯七年,61岁的冯梦龙以老秀才补贡生的身份,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冯梦龙到寿宁后,为了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作了全方位的调查,抱着“大事小事,俱用全力;有事无事,俱抱苦心”的态度,制定了一系列施政纲领。在自己短暂的官宦生涯中,一心为民,深得百姓爱戴。
“冯梦龙一生,为文、为官、为人,这三个方面,不仅是过去的典范,也是当下需要学习的。”屈玲妮说,之前她到厦门出差时,曾偶遇了一位来自寿宁的服务员,“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对冯梦龙为官的务实、清廉耳熟能详。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主动传承发扬。”
为了传承发扬冯梦龙精神,相城区机关单位全面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把官方微博、“云媒体”等课程搬上网络,全年组织授课140多次。还通过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把冯梦龙精神请回家,在全区掀起知梦龙、读梦龙、讲梦龙、评梦龙、寻梦龙、学梦龙的热潮。“通过编制名言警句小册子和通俗易懂的连环画等方式,提升地方风气”。
专家认为,冯梦龙因其在通俗文学领域的成就而蜚声中外,同时他还是一位受民爱戴的地方官,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和正直改革家的操守。“立体化”冯梦龙,进一步挖掘丰富冯梦龙精神内涵,以名人效应引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居是载体,文化是展现,精神则是内核。苏州市相城区满怀诚恳,让一代巨匠“走在了荣归故里的路上”。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