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每晚8点,村里的“乡村剧场”就会传出优美的旋律,村民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球、下棋、跳健身操。今年年初,东营市出台《东营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广大农村推广建设“乡村剧场”。目前,“农村1+N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已经成为展示东营市村风村貌的重要舞台。
农民有了文化生活的好场所
以前,前关村腰鼓舞带头人杨俊美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能有一块地方可以让村民们娱乐,如今这个愿望已经成为现实。
2014年,杨俊美所在的东营市利津县就开始积极探索建设常态化的“乡村剧场”新模式,并相继在全县建成了19处“乡村剧场”,辐射带动全县512个村庄。
“从2007年开始,村里就组织起了腰鼓队,到周边几个村庄演出。”杨俊美向记者讲述了村里腰鼓队的发展历程。
“一开始,我们没有专门的排练场地,村民们参加的积极性也不高。”杨俊美一边指导着队员的动作,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建起乡村剧场,灯光、音响样样具备,村民们的热情一下就激发了出来。
一位正在观看节目的老大娘告诉记者:“多亏村里建设了这样一个地方,现在晚上没有事情的时候,大家都喜欢来这里纳凉、看节目。”
据前关村村委负责人介绍,以腰鼓队为骨干,前关村成立了铁门关庄户剧团。目前,剧团已经学会了《红红的日子》《欢聚一堂》等20多支广场舞,排练了《红红的日子》大型腰鼓舞蹈,参加了县里的民间文艺表演。在今年利津县的文化下乡活动中,铁门关庄户剧团已演出30余场。
跳广场舞、下棋、打篮球、打乒乓球,“乡村剧场”给基层群众提供了一个同唱、同跳、同娱、同乐的平台,邻里街坊因此彼此更加信任,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农村有了素质提升的大课堂
在前关村乡村剧场,王金贵、李金峰、刘春红等村民正表演他们自己创作的小品《换届风波》。
小品《换届风波》讲的是一名村干部平时工作不认真、群众威信差,临到换届时慌了神,到村民家拉选票,被挨家挨户宣讲换届政策的一位老党员撞到的小故事。
村民李金峰在戏里面演一个遇到村干部来家里拉选票左右为难的农民,在现实中,他也是深有感触。他说:“现在网上经常有说村干部贿选的事。其实,村干部的好与差,群众心里面都有一杆秤。”刘春红是村里的文艺能人,会跳广场舞、秧歌舞,还会表演。《换届风波》中,刘春红是小品中唯一的女演员,在小品中她和李金峰扮演夫妻。“以前天天在地里摆弄庄稼,没想到自己也能演电影,大家伙儿在电影里看到我,都很羡慕呢。”刘春红骄傲地说。最终,《换届风波》被改编成了微电影,在网上热播。
“乡村剧场”建在村头巷尾,由群众担当主角,传播最朴实的乡土文化。群众中的民间文艺人才,自编自导的小戏、快板,融合向善、孝亲等传统文化,寓庄于谐、寓教于乐,传播核心价值观,温润社会关系,把文明乡风种进了农民的心田。
此外,乡村剧场改变了过去村民们各忙各的状态,借“乡村剧场”乡亲们活动的间隙,社区、村干部及时向村民宣讲上级的大政方针政策,汇报村级经济发展举措,解读百姓关注的土地、计划生育、惠农补贴、农村低保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将政策真正落实到群众心坎上。乡村剧场成了农村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场所,成为群众工作的良好平台。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王召群 张小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