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30日 星期四

    光明论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唤醒京津冀文化协同的先天基因

    作者:常书红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30日 02版)

        要从文化上真正实现京津冀共同体的认同,首先需要在摸清现状的前提下,对三地文化基因及文化价值认同的相同或相似点进行连接,对三者各自的优势进行对接,以实现共同体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从生态文化上看,京津冀三地都处于华北平原,彼此交通便利,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地理生态圈,也就是华北平原文化圈,这是京津冀三地文化认同的物质基础。共同的生态环境,导致京津冀三地的人民群众逐渐形成相同相近的民风民俗,发展出相同相近的生活习性,初步形成了京津冀三地人民文化认同的物质基础。同时,共同的生态环境也使得京津冀三地自古以来便同时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这一点至今发展得越来越为明显。比如近年来不时肆虐的雾霾,同时波及京津冀三地,没有一地可以脱离。脱离任何一地来讨论京津冀三地生态的治理,都是完全不可行的。正是这样一种生态文化的存在,使得京津冀三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具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历史文化上看,京津冀三地具有比较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发展历程,这是京津冀三地文化认同的历史基础。回顾历史,长期存在的稳定的政府管辖部门会逐渐塑造所管辖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迄今为止,北京建城史达3000多年,河北邢台等地的建城史则达到3500多年,“天津”顾名思义,则是“天子渡口”,与北京不可分割。在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中,这一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时间、空间联系,特别是元中书省、明北直隶和清直隶地区的设置,为三地文化搭建了强韧的文化纽带。直至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种纽带都非常紧密。

     

        这意味着京津冀文化有机体的培育具有非常良好的历史基础。这样一种漫长的历史渊源使京津冀进一步协同发展具备了弥足珍贵的发展前景,京津冀三地的人民认同彼此的文化身份,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向心力,更容易协同合作。事实上,这样一种历史悠久的渊源是国内其他地区所缺乏的,可以说是京津冀三地特有的一种历史渊源优势。

     

        文化具有半自治的特性,一旦发生发展以后,便会沿着原先的轨道向前发展,不断强化自身的特性,就会使得当地的人民越来越认同彼此的文化身份。京津冀三地文化早就具有协同发展的雏形,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发展壮大,彼此更容易交融,更容易协同发展。党和政府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既是对以往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的一个延续,同时又是对以往发展的新的飞跃和突破。我们要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这样一种珍贵的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开拓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新篇章。可以预见,一体化背景之下,京津冀三者之间的文化认同将越来越强烈,文化凝聚将越来越有力,直至成为国内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一个重要区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规划部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