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还没到,市场上就有粽子卖了。前几天带了一袋粽子回家,对女儿说,今年的粽子很特别,是嘉兴的。我拆开精致的包装袋,拿出女儿喜欢吃的肉粽和蛋黄粽,用水一煮,香气四溢。女儿吃得很开心,我心里却不是滋味。
老家在安徽,石臼湖边,从长江的支流姑溪河流过来的水,汇聚到这小小的石臼湖里。河水浑浊,但湖水清澈。儿时的记忆里,湖很大很大,河很长很长,湖与河是我面对的整个世界。
那时候父母在外地工作,我陪着奶奶在老家生活。每到端午前,奶奶就带着我,到湖里去摘鲜绿的苇叶。湖水清澈,我们划一条小船,或者蹚水走到湖墩上,采摘苇叶。回来后,奶奶把苇叶洗净,摊在竹筛上,然后把糯米淘好,再准备一小碗红豆,放在边上。奶奶裹粽子,手法娴熟,左手拿着粽叶,握成一个锥形,先放几颗红豆在尖头,再抓一把糯米放进去,上下一裹,右手牵着衔在嘴里的红线,很自然地一缠一绕,一个四角粽子就包裹好了。大小适中,棱角分明,紧致饱满,秀气好看,像艺术家的作品。我只有羡慕的份儿,怎么裹都裹不好,费了很长时间,不是太松就是太瘦,忽大忽小,很难看,奶奶却一个劲儿地说好。粽子煮好了,赶快拎一个出锅,奶奶已经把白糖放到一个小碗里了。剥开香喷喷的粽叶,用一双竹筷戳着,先咬一口红豆尖,再蘸一点白糖,几口就吃掉一个粽子,那个滋味,甜在嘴里,香到心里。
在我的印象里,粽子就是白色的,顶多加一点红豆,蘸上白糖就是美味了。这样的认识持续了很多年。现在每年端午都吃粽子,吃过的粽子有很多种,肉粽、火腿粽、蛋黄粽,甚至还有星巴克冰粽……但我还是觉得奶奶裹的红豆糯米粽是正宗。
我们带着女儿来到上海,是多年以后的事了。奶奶不在世了,每年端午,我的母亲都要裹好粽子送到上海来。送来的粽子,已经改良,红豆不再是粽子尖顶的几颗,红豆与糯米混合,又红又白,蘸上白糖咬一口,还是那个味儿。但女儿不喜欢吃,有时当着她奶奶的面,勉强吃一个,算是懂事了。她喜欢的是嘉兴的粽子。我委婉地跟母亲说,不用再辛辛苦苦裹粽子了,我们这里,什么粽子都能买到。但是一到端午,我们还是照样收到母亲托人带来的粽子,母亲说,外面的粽子哪有我们家自己裹的好吃,米好,水好,湖里的苇叶也比外面的粽叶好啊。
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每年回去,我都要带着女儿去看看石臼湖,湖面上已经被网隔成一块一块的,用来养鱼养蟹,湖墩上的芦苇也稀了,湖水也没有以前清澈。湖边的村子里盖了很多三四层的小楼,过去的青石板路也修成水泥路,老家变化很大。父母住在老家翻修过的老屋里,每到端午,母亲还会亲手裹粽子,还在惦记着,怎样把粽子带给我们。
端午到了,也许我们又能收到故乡来的粽子。我多么希望,女儿能像我一样,品出故乡的粽香,喜欢故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