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0日 星期六

    家乡的名山

    歌乐山:鼎新沙坪坝

    作者:于园媛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0日 06版)
    眺望沙坪坝
    采访创意小镇
    川美校园雕塑
    画家张杰在工作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园
    山居图(中国画) 傅抱石
    九宫格火锅
    歌乐村及时发布生态果园种植近况
    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
    合展养老中心的许愿树
    冰心故居小院

        你看天空多么清灵,

        这滴滴皎洁的春星,

        新月眉儿似的秀发,

        你头上有的是快乐,光明。

        你看灯影多么美妙,

        纺窗内透出橘色的温柔;

        这还不给你一些儿温暖?

        纵然你有海样的深愁。

        ——冰心写于歌乐山

    采访手记:在时尚与朝气的山峦中

        重庆的红油火锅蒸汽腾腾,外面盛夏骄阳,里面众人围着一团火,这热辣劲催得人汗如雨下,引得人愈发酣畅。六月到达歌乐山脚下,踏进重庆沙坪坝的土地,便自然而然地想起《红岩》,想起那一串串英烈的名字和事迹,寻访间更感受到这里红彤彤的文化内劲。

        “江水东流去,平沙此地开。两崖相对出,一叶日边来。”沙坪坝区位于歌乐山脚下,嘉陵江畔。抗战时期,这块土地也许头一次迎来它的喧嚣和繁华。顶着烈日,我们在一个个叫作“岩、坡、坎、梯、湾、堡、岭、坪、坝”的地名里穿梭,文化的脉流源源不断地涌入眼帘。郭沫若笔下的银杏树依然“端直”“蓬勃”,冰心住过的二层小楼所在的山径“终年是重重叠叠的松影”,果不其然。斟一杯茶,还可想见梅贻琦、巴金、老舍等人来此歇脚做客的谈笑风生,夜灯初上时,仿佛当年小橘灯的模样。

        歌乐山正街一派繁华景象,旧年的墙壁上还留着“抗战必胜”的白灰大字,无人居住的临街二层小楼上,两尊石膏人像落满灰尘,恍如当年艺术院校师生的素描模特。想起抗战时期,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这些艺术家们都曾迁居重庆,留下了丰富的精品。傅抱石先生署名“金刚坡下山斋”的画作,就是居住郊区金刚坡下农舍时所作。他在此生活了8年,创作数百幅画作。为了去沙坪坝中央大学上课,先生需要来回步行数十里山路。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维在重庆生活了三十余年,说起当地风土人情来如数家珍,满脸朝气。在她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寻访画家故地,却只见一片农舍盎然,分辨不清当年的居所,只在山脚拍摄下当年的金刚坡山麓,一窥画家灵感之源。

        旧时风物未及喟叹,不远处的四川美术学院,一派热闹景象就让我们找到了新落点。“开放的六月”毕业展览正在进行,上万幅毕业作品陈列校园各处,学生们风格强烈、个性鲜明。在毕业展现场,每幅作品下都留有作者姓名、电话,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直接加为好友。张杰副院长介绍说,“开放”主题毕业展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视野,同学们关注自然、关心社会,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这些我们都鼓励”。

        相邻的川美文化创意园里,艺术的幼苗也在慢慢成长。走进大厦,设计、绘画、雕塑、动漫、陶瓷、服装、摄影摄像等多种工作室琳琅满目。今年读大三的万玉寒正在整理自己的纤维艺术作品。她学习的是工艺美术专业,在此租了半年多,一件花费三个月时间精心编制的纤维屏风可以卖到约一万元,足够自己的学费。另一间工作室里的中国画专业出身的小伙子田太根,擅长汽车喷绘设计,年收入可达二十多万元。

        文化产业,创意发展,在沙坪坝区是热词。区委书记王越说:“沙坪坝区因文化而兴,也因文化而名,建设文化产业高地,要抓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此,沙坪坝区把文化产业定位为支柱性产业,作为沙坪坝区抢夺21世纪战略制高点的希望所在。在沙坪坝区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几十家企业入驻中心孵化器,享受着政府提供的租金、政策、课题经费、培训指导等全方位的优惠,既有年轻人的“互联网+”创业团队,也有以硕士、博士为主的高端研发机构。

        歌乐山镇歌乐村的陈刚书记也把科技和现代化挂在心上。我们在正午的烈日下走进这个歌乐山腰的村子,但见长势茂盛的果林间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摄像头,令人惊讶。原来这片500亩的生态果园10%的果树都有人认养,摄像数据上传到视频网站,“领主”拿着手机,就可看到自己的果树发芽、开花、结果,“跟果树一起成长”。个人认养、旅游采摘、农家乐等系列规划,使歌乐村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农业产业链。青山绿水的歌乐山,成为宜居的天然氧吧,山上白天温度与山下相差约3℃,晚上温度相差可达5℃,在盛夏也能感到凉爽惬意。在这里的养老机构多达七八十家。

        沙坪坝区委宣传部长林平对沙区的发展深有感触:“沙坪坝区是文化名区,而在一段时间内,‘文化贵族’有没落迹象,现在我们奋力崛起,要重拾文化制高点。”走在歌乐山的新农家间,镇宣传委员何江告诉我们,一支叫作“小橘灯”的志愿者服务队正在组建,他们希望“用小橘灯微弱的灯光照亮所有的人,就像当年小女孩的小橘灯照亮冰心的路”。文化的根脉在延展,文化的力量在鼓劲生长。

        临行的晚上,山城降了一场骤雨,空气清凉许多。我们念着古老的“巴山夜雨”,回想着烽火硝烟的岁月,这座英雄的歌乐山,文化的富集地,也在现代时尚的气息里迈向骄阳的新天地。 (于园媛 张国圣  摄影:何 超 徐 冶 蒋新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