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14日 星期日

    心像札记

    落墨印心《诫子书》

    作者:郑碎孟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14日 11版)
    《诫子书》(书法) 郑碎孟
    马(篆刻) 郑碎孟

        北京的春天向来短暂,还没怎么春雨绵绵,却要骄阳似火了。今年儿童节送孩子什么礼物?儿子在他的房间练习着拉威尔的《水妖》,妻在阳台修剪着花花草草,我则静静地坐着,尽情享受着春末夏初的惬意,并沉浸在自己即将举办的书画作品展的构思中。给孩子什么礼物还没琢磨出来,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的身影却在我眼前晃动起来,不觉泪水瞬间充满眼眶,我快步走到书案边,挥笔写就爷爷手把手教我写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气呵成,有如神助。那笔力恍惚之间似乎掺杂有祖父的笔墨。

        对于《诫子书》的钟爱,来源于我的家庭早期教育。小时候,父亲致力于建筑学研究,把我交给了祖父。祖父是个书画家,对我既有隔辈人的疼爱,也有非常严格的管教。我常常伏于案旁一边看祖父挥毫,一边也学着用毛笔写写画画。儿时的我是个淘气鬼,常常拿着爷爷的笔,东涂西抹乱画一气,爷爷嘴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碎孟,你把我的老狼毫弄呲啦!”可就在那淘气玩耍的涂鸦里,我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毛笔了,有时趁着爷爷午休,用墨给他老人家画了满脸的胡子。老人醒了就高高地举起手,然后轻轻地拍在我的屁股上。再大一些,则每天要跟着爷爷背古文,背不下来不能吃饭。《三字经》、《诫子书》等等都必须背诵。我的记性比较好,背诵得很快,这也是我受到爷爷宠爱的重要原因。现如今,多少年过去了,爷爷已逝去多年,《诫子书》我还是能够倒背如流。爷爷那时给我讲,诸葛亮的《诫子书》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家训,也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虽然它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简练谨严,既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又表达了先辈对子孙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你必须背好、写好、画好,不能让大人失望哟……”

        从小的耳濡目染,造就了我终身以书画艺术为业。从最初单纯的喜欢,进而发展到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自觉,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回头想一想,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对我的人生太重要了,它奠定了我人生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出,给孩子幼小的心中埋下艺术的土壤和种子是多么重要!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在书画领域揣摩探索,越学越觉得其间奥妙无穷。初学书法的时候,我是从临摹入手,颜筋柳骨,研习法帖是一种必须。这样慢慢去感受古人的气韵,再融入自己的见解。经过多年书画技艺的磨砺,终于在24岁那一年,我从书斋启航,走到长江三峡去写生创作……

        写完《诫子书》的最后一笔,上午的阳光从窗口照进来,室内暗香浮动,钢琴曲停了,儿子不知何时来到画案旁边。我一字一句地把《诫子书》朗诵给儿子听,不知他是否真正地懂得其中的含义,但他在认真地听还不时地点头,似乎懂了。我会慢慢地给他讲解,一如当年爷爷和爸爸不厌其烦地教导我。儿子出生那年,我为他精心画了一幅《百虎图》,今年又为他写这幅《诫子书》作为勉励。诵读一篇经典佳作,如同交一位良师益友。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和笔墨纸砚代代相传长盛不衰,无不与教育、传承息息相关。人生苦短,年与时驰,刚刚年逾不惑,怎么突然感觉自己开始像爷爷了呢?对于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的责任感,一直是我进步的动力。我以为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笔墨的技艺是其骨肉,内心的境界得其神照。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打腹稿时要细细地琢磨,做到成竹在胸。落墨到纸上的过程,只是印心而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