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14日 星期日

    新闻背后·编者按: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开展的“送欢笑到基层”活动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2万余人次演员,203场演出,215万观众,足迹遍布全国19个省区市,为人民群众送去了欢笑和丰富的文化食粮。今年6月10日,在中国曲协“送欢笑”十周年座谈会上,本报记者李韵向与会者讲述了这十年来一个新闻工作者镜头里的“送欢笑”——

    我镜头里的“送欢笑”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14日 08版)



    北川擂鼓镇的观众们在观看演出时齐声高喊:“中国加油!四川雄起!”本报记者 李韵摄

        2005年4月25日,中国曲协第一次“送欢笑下基层”到达河北沧州,我随团采访,第一次报道它,标题就叫《曲艺乌兰牧骑在行动》。从此,中国曲协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轻车简从,以小分队的形式将文艺演出送到基层群众家门口的场景,便频繁出现在我的报道中。

     

        一晃十年过去了。跟过多少次“送欢笑”,我已经记不清了,发过多少篇“送欢笑”的报道,更是无法计数,但电脑里的几千张照片记录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瞬间。

     

    (一)

     

        曲艺家们“送欢笑”并不只是在舞台上,台下与观众的亲切交流,更让人们将笑声印在记忆里。

     

        第一次“送欢笑”,是在黄骅港码头演出。刚刚表演完的刘兰芳老师,听说有个工人喜欢说评书,立刻从休息的中巴车上下来。她仔细听完工人表演的小段后,认真点评,从咬字、换气,到表情、动作,一一讲解,还亲自示范。那位工人感动得不得了,一旁围观的工人们也对刘老师的平易近人交口称赞(图1)。

     

        2005年5月5日,曲协“送欢笑”到兰州炼油厂。李琦老师腆着胖胖的肚子,不停地用毛巾擦汗,却始终笑逐颜开地与身边的工人们唠家常。曾经在工厂开过天车的经历,一下拉近了他与工人们之间的距离。镜头里,李琦老师身边工人们的嘴始终没合拢过。

     

        “送欢笑”给基层群众送去的不仅仅是笑声,还有力量。清楚地记得,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一场慰问演出在重灾区擂鼓镇进行。当张保和老师表演陕西快板《中国雄起》时,场下一位羌族汉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举起双臂,大声高呼:“中国加油!四川雄起!”那场面,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让人无法平静。

     

    (二)

     

        每次“送欢笑”,都会有重量级的曲艺名家参加。这种基层演出,对这些大腕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可他们非但没有轻视,反而总是认真准备。2005年的最后一天,艺术家们赴九江慰问演出。从机场去驻地的中巴车上,坐在后排的侯跃文老师一直在与搭档商议当晚的节目,他们要在烂熟于胸的节目中加些有九江特点的内容(图2)。现场的演出效果出奇得好,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

     

        刘全和、刘全利兄弟,可谓是送欢笑活动的“超级”参与者。印象里,我采访过的每次演出,必见兄弟二人的身影。有好多次,他们都是从别的演出地点甚至从国外赶回来参加“送欢笑”。让我感动的不只是他们的积极参与,还有他们对自己一丝不苟的要求。都是“奔六”的人了,完全可以选择动作幅度小些的节目,但从未见他们“偷工减料”,每场演出下来都大汗淋漓。他们说:“只要观众高兴,我们累点算什么。”

     

        “送欢笑”是中国曲协的品牌,也是曲艺家们热衷的文化惠民事业。年过七旬的唐杰忠老师多次要求参加,但考虑到他的年龄,一直没被“批准”。2007年1月25日,我在慰问郴州台风灾区的演出现场遇见了他。满头白发的他,笑得特别开心:“终于批准我参加了,能来给百姓送欢笑,我怎么能不高兴!”

     

    (三)

     

        曲艺家,在观众眼里是笑的化身,给百姓带去的总是欢笑。而我却看到了观众无法看到的另一面。

     

        我的相册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拍摄时间是2012年9月26日,拍摄地点是河南省濮阳市单拐村。画面中只有一个人——姜昆老师。他独自坐在院落的一角,神情凝重。就在两天前,24日中午,他的老母亲过世了,知情者都劝他放弃演出。但他表示,慰问演出的时间是定好的,当地观众都知道他要去,不能让观众失望,所以他强忍悲痛坚持参加下基层演出。他还特意嘱咐我,不要声张。当天的观众怎么能够想象,在舞台上笑容可掬的姜昆,心中是何等的悲伤,那笑容背后是多么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人民的艺术家!这,就是中国曲艺人的代表!

     

        十年了!中国曲协“送欢笑”的十年路令人难忘。十年了!作为一名媒体人,我在参与,我在见证,我在记录。

     

        中国曲协和中国曲艺人,把基层群众对艺术的渴望放在心上,坚持不懈地将欢笑送到基层,让群众感激,也令我感动、感佩。化用一首歌词:“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曲艺人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曲艺人生命的源泉。”这,就是“送欢笑”十年最好的总结(图3)。

     

        (本报记者 李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