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伴随着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宁波东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阵痛不断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运行风险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业发展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来看,适合宁波东部地区资源禀赋特点的集成技术创新优势有待强化,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还未真正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此外,制造企业对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全方位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提升。宁波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在国际竞争中,多数产品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工业增加值低。同时,工业集群集约程度偏低。受一体化布局规划约束缺失、县域工业主导等因素影响,工业集群集约发展水平明显偏低。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受土地资源制约,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落地相当一部分靠“原地挖潜”“腾笼换鸟”“三改一拆”等模式进行,空间需求大的工业项目落地相对困难。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宁波东部地区必须转变观念,强化创新驱动和改革驱动,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坚持一手抓增量发展,一手抓存量提升,顺应“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是推进智能化成套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工业云平台,培育发展一批提供节能环保服务、机器换人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云服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发挥第三方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综合运用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块状经济提升整体竞争力。
第二,加快创新驱动,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行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多层次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各类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的引进共建。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提升创业者素质和创新能力,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要素环境系统,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第三,发展智能制造,打造工业制造新模式。深入实施“两化融合”战略,积极打造“服务+制造”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在企业的集成应用,开展“机联网”“厂联网”示范和推进,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能源和排放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域服务等环节物联网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
第四,加快绿色发展,构筑集约低碳新生态。推动工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突出节能降耗关键环节,积极支持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严格节能审查、能耗限额标准、能效标识管理等监管手段,强化节能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执法检查。探索建立公开公正的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金融与人才要素支撑保障机制和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深化用地、用水、排污、用能等领域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五,深化对外开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拓展化解过剩产能的新市场,引导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贸易和资本技术合作。大力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帮助有实力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资源开发、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和营销网络,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
第六,推进布局优化,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立足各类开发区、高新园区、产业集聚区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跟踪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技术革新特征,推进现有产业园区错位提升发展。加强产业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对存量空间,推行“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发展,并谋划布局一批增量空间和产业,以增量布局带存量调整,努力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的发展新格局。(作者系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