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9日 星期二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听抗战遗迹的诉说

    白山黑水不屈魂

    ——访东北烈士纪念馆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华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19日 05版)
    东北烈士纪念馆 资料图片

        东北烈士纪念馆门廊巍峨,廊柱高大,墙壁洁白,整个建筑给人以庄严而雄伟、简洁而明净的厚重之感。“当我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了解了英雄们感人的事迹时,我不能不肃然起敬,他们为哈尔滨的解放、东北的解放、中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人们不会忘记他们!国家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哈尔滨市民高荣斌在说这番话时显得有些激动。

     

        曾经,赵一曼面对种种酷刑,坚贞不渝,宁死不屈;赵尚志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扩大武装,威震敌胆,屡建奇功;杨靖宇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如今,赵一曼写给宁儿的信、赵尚志用过的手枪、杨靖宇穿过的大衫都静静地放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先烈们在东北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顽强不屈精神和坚强毅力,同时,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残酷镇压和殖民统治的罪行。

     

    宁死不屈赵一曼

     

        东北烈士纪念馆所处的位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街名便因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而来,赵一曼曾在这里遭受酷刑后走上刑场。

     

        赵一曼从被捕到走上刑场历经了九个月地狱般的时日。日军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再把指甲一个个拔出来,用马鞭一遍遍狠戳赵一曼已经化脓的伤口,往嘴和鼻子里灌汽油,甚至动用了电刑,但几十种刑具都没能让这个看似柔弱的江南女子吐露一丝机密。

     

        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于是向看守的警察要了纸笔,含泪给7岁的儿子写下了洋溢着母爱和反满抗日未竟之志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在小北门外刑场,赵一曼艰难地移动脚步,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在一阵杂乱的枪声和激昂的口号声中,杰出的爱国者赵一曼热血洒地,她以31岁年轻的生命火炬,为后人照亮了前进的征程。

     

        市民蒋欣眼含着泪水说:“在介绍赵一曼受酷刑的那一段时,真的不忍看下去。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今天的和平是用先烈们的牺牲换来的,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威震敌胆赵尚志

     

        “我们馆共有232位烈士的文物资料1.4万余件,其中的镇馆之宝就是赵尚志将军的手枪。”东北烈士纪念馆讲解员刘耕告诉记者。

     

        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赵尚志这3个字让日本关东军闻风丧胆,寝食难安。日本关东军曾重金悬赏:谁捉住赵尚志,以“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来论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一片白色恐怖。赵尚志在抗日的战场上,苦战了十余年,声名显赫。用日军的话说,关东军在东三省的最大危害是“南杨北赵”。“南杨”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

     

        1942年1月,赵尚志带领几个人的小分队,进入黑龙江省鹤立县,被日本密探发现。鹤立县兴山镇警署署长田井久二郎,派遣一个叫刘德山的汉奸特务,潜伏到赵尚志的身边。2月12日赵尚志率队袭击梧桐河警察所时,被刘德山从背后击伤,倒地的瞬间赵尚志射杀了刘德山。然而,他在昏迷中被俘。敌人对重伤的赵尚志进行突击审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除了大骂在场的日伪警察外,没有回答敌人任何讯问。13日上午,赵尚志将军流尽了身上最后一滴血。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他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投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赵尚志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

     

    坚忍不拔杨靖宇

     

        被称作“南杨”的杨靖宇将军,和战友们浴血抗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在敌人眼中,他却是挥之不去的“心腹大患”。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是杨靖宇创作的歌词,也是抗联将士们奋战林海雪原的真实生活。1939年冬天,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在濛江县境内浴血奋战了94天,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都是一种奢望,敌人疯狂的剿杀正向他们袭来。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不幸被大批敌人包围,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是把枪口对准了敌人。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这样记述:“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高大的身躯仰面倒在大树旁,终年35岁。那时他已6天6夜粒米未进。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正在参观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钟泽南说:“现在生活好了,想要什么都有。可当年抗联战士吃的是树皮、棉絮和草根,真是难以想象!革命烈士所受的苦难祖国和人民所遭受的深深的痛,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强我中华。”(本报记者 朱伟华 本报特约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