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着历史的欠账。如何补齐公共文化建设的短板,不仅关涉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立足现实,以尚德友善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营造和谐幸福大家园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抓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整合资源 搭建舞台
由于疏于组织和服务,不少地方的文化人才、文化场地和文化内容形不成拳头、规模和品牌,甚至闲置浪费。为解决文化设施闲置或不足的问题,政府要及时调整文化建设思路。为此,沧州市新华区在一年一度的文明单位评选工作中,各文明单位的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一律对社会开放,并作为一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标来考核。同时,与辖区单位企业签署文化设施安全使用管理协议,对学校的食堂、操场还做到提前申请和登记,真正实现了中央、省、市驻辖区企业单位文化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相互融合,共建共享。
比如,荷花池社区由于拆迁缺少文化活动场所,沧州市农房公司、工商银行等文明单位主动把自己的文化设施与该社区共享。沧州市体育活动中心,成为辖区居民的专属运动场所,开展健身活动、举办运动会。学校操场、会议室假期期间成为居民举办戏曲演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的最佳场所。连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清真北大寺,如今也成为民族文化展示的场所,先后举办回族武术展演、摔跤比赛等活动。
据统计,到2014年,新华区辖区内的60多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全部对居民开放,15所学校的操场、会议室在假期为居民开展活动提供方便,节约再建设资金近千万元。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但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也拉近了驻区单位、企业与居民的关系,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健全组织 搞好服务
要使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健全组织领导至关重要。新华区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性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弘扬主旋律,服务广大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比如,制定出了具体翔实、可操作性强的文化活动日历,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新华爱邻日”,举办历时6个月的邻里文化节。如今,新华区邻里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9年,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基本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的文化常态。
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各级党委、政府扮演着扶持、引导、培训、把关、定向等服务角色。通过文化管理等服务,合理调配文化资源的投放,优先支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社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按照群众最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的原则,把钱投向群众需要的地方。2012年新华区政府投资100万元,建设了徐官屯、万庄子等3个文化大院、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2013年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10个社区进行了扶持。2014年投资300万元,改扩建5个社区服务中心,全区实现了文化设施全覆盖,构筑起了群众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文化场所的10分钟文化共享圈。
为支持基层文艺团体的发展,新华区还拿出部分财政资金为基层文艺社团购买了表演服装、道具、音响等,同时强化基层文化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对乡办宣传委员、文化宣传系统骨干采取集中办班、个别指导等办法,为乡办、社区、村、学校、企业培养文艺骨干,充实基层文化队伍,从而打牢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的根基。
(作者为沧州市新华区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