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在外表现为“一带一路”建设,在内即表现为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重点建设京津唐地区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这些都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现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成为新的支撑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更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涉及湘、鄂、赣31市,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1亿。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而《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00元,也就是说增长要超过50%。
我们知道,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统一区域大市场。因此,城市群发展并不是把城市群中各个单元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简单叠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始终紧紧扣住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
但是,与其他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所不同。长三角以上海形成单核,其他城市形成支撑;京津冀和珠三角虽然不是单核结构,但各城市对自身定位很明确,各有分工,协同发展的障碍不大。再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结构显得相对松散。湖南的战略重点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龙头是长株潭城市圈。目前,长株潭城市圈已经崛起为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圈相抗衡的中部三大城市圈之一。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来说,如何构建合理并获认可的城市分工布局,是能否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之一。
从产业布局的层面看,目前三省产业可以说同质化程度较高。湘、鄂、赣三省都以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要产业,产业相似度很高,尤其是在汽车制造领域——武汉、长沙未来均计划成为中部车都。武汉的东风、神龙、本田为扛鼎品牌,是中国五大车都之一;长沙则是北汽福田、广汽、大众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未来亦有望跻身中国车都之列;南昌的江铃汽车产值也逼近千亿元。如何优化产业布局,也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
当然,一个区域产业的同质化和差异化需要辩证对待。在一定区域实现一定程度的同质化,有利于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这个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如果对内部竞争合理引导,防止产生恶性竞争,一定区域的同质化反而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
《规划》中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引导武汉、长沙等地开展汽车产业合作与企业重组,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以大型钢铁骨干企业为龙头,兼并、重组一批中小钢铁企业,组建若干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打造中部钢铁产业集群;以武汉、长沙等为重点,共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跨区域城市群规划的核心,就是使城市群中各个单元城市能够实现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总体上看,长江中游城市所在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经贸往来十分密切。武汉城市群、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有很多共性,也承载着不同功能。我们也看到,《规划》就推进错位发展、协调利益关系等方面做了安排,旨在形成有机整体。
是否能形成明确的分工,达到优势互补,真正实现一体化,关键在于三个省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是城市群建设的一部分,而不能各自为战。各方要把整个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对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进行明确,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有不同要求,推动构建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套格局,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在主导产业方面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的竞争力,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