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向,是指谁在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中发挥着导向作用。从研发机制来看,我国研发投入的形成机制与实现机制主要由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R&D(研究开发)来源结构模式虽然存在差异,但就其共性而言,一般经历了政府主导型、政府与企业双主导型、企业主导型等几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企业投入占2/3左右、政府投入占1/3左右的R&D来源结构。从科技政策来看,我国偏重于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在提高科技吸收能力、促进技术的扩散等方面存在较大欠缺。此外,政府过多主导研发投资导致研发产品的交易受到限制。
研发投入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活动,与一般的投资有较大差别。研发投入多少、投向哪个领域、研发投入总量占GDP比重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实践证明,只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确定研发投入的方向、数量及结构。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就曾在《自由市场创新机制》中阐述了使市场导向成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条件,主要包括产权和执行机制、高科技企业之间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的竞争、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化、促进企业家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技术交易和贸易规则等。
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研发导向机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政府主导的研发投入机制可以把发明搞上去,但把发明转化为创新较困难。市场导向机制既有利于发明也有利于创新,其独特之处在于创新而非发明:通过给那些效率更高、产品最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企业提供更高的回报,来激励创新的实现。从现实来看,许多国家也有许多的发明,但都缺乏创新机制,缺乏把发明转化为商品、产业的机制,更不用说将这种机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常规。从历史来看,古代的中国和古罗马也曾有过大量的发明,但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创新机制,这些发明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应用。
其二,研发投入的市场导向比政府导向更有效率。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市场在整合资源方面比政府更有效率,比如草根创新(而非科技成果)就是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创新的主要源泉。
其三,市场主导的研发机制比政府主导的研发机制更有利于减少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由于不确定性,技术变化使政府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计划,也难以在技术易变的领域里对R&D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从历史上看,有过几次政府支持促进了基础科学发展的事例,但政府对产业R&D的帮助则还没有过一次良好的历史记录。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庞大的用于民用产业的R&D都是由企业提供资金的。可见,应该将技术发展新领域的搜寻过程交给企业和市场,因为分散性搜寻可以使技术失败造成的损失最小化,还可以使这些损失分摊到不同的经济实体。
其四,美国和苏联研发投入决定机制的差异带来许多启示。美国的研发是向下、向企业、向市场,并且市场导向与发挥政府作用结合得比较好,而苏联则是向政府。同样面对军备竞赛,苏联R&D的军事化色彩很浓,军事R&D开支甚至占到75%,但苏联把军备竞赛与民用分割开了,军备竞赛上的研发投入不能有效地用于商业和民用,不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价值。而同期的美国在一些领域军用与民用是相互促进的。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科技创新投入很多,但大都偏重宇航、航天和军工,没有留下多少改变人类生活与生存方式的技术发明。相比之下,直接改变我们生活的家电、互联网、电脑、手机、民航、汽车等等,还有工业制造技术,都主要来自美国。差别的根源就在于:苏联的科研是国家主导,而美国的研发是市场主导。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