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江苏苏州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考成绩公布,夺得第一的是来自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张琦凤。“平时,老师总让我们阅读《爱的教育》等书籍,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理解。考核说课我也很放松,因为在‘微课’实验室里,老师指导我很多次,我也模拟了很多次。”张琦凤对佳绩并不意外。
“多年来,我们强调实践育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求。”苏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志刚这样阐述学校的目标定位。
借力企业:解决“怎么教”和“教什么”
2009年,孙志高教授进入苏州科技学院环境学院任教,2011年在学校“教师柔性进企业”政策鼓励下,来到昆山一恒仪器有限公司挂职,为同学们赢得了一个“特别爱去”的实践基地。“在那里,学生接触的是真实的设备。”孙志高说,学生们在基地里奋战一个多月,做出了“温湿度环境控制”的设备,拿到了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学生的应用能力与教师的应用水平息息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深入教学。”苏州科技学院院长江涌说,核心集中在“怎么教”和“教什么”两个基本问题上。
“一手抓走进去,一手抓引进来”,苏州科技学院提出了解决路径。
2003年,苏州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HR(人力资源)讲师团”正式成立,来自苏州高新区世界500强企业的20多位人事经理成为学校校外教师。“学校与讲师团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还设置了一门‘人力资源专题系列讲座’必修课程,跨度一学期。”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建明介绍,这门课程讲授的都是人事经理一线工作的鲜活经历。
分类引导:彰显差异化培养
苏州科技学院化生材料学院大二学生王思远已经在王桃云科研团队待了近一年,“科研人才”班30%的入选率让他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一年里,他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里。
而在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学院的“茅以升班”,学生大一下学期经过选拔进入,采取末位淘汰制,由老师进行课外辅导。“茅以升班”辅导教师孙敏说:“我们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发现不足、领会知识。”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苏州科技学院副院长杨新海告诉记者,探索分类引导、各有侧重、相互融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学校关注的重点。为此,学院专门设立13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项目和5项公共基础课程综合改革项目,将人才培养目标“分层化”。
学以致用:学生特长换学分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张越不仅是广播站站长,还拿过挑战杯奖项、苏州“声动青春”校园主持人大赛冠军,是苏州科技学院的名人。“都是被‘课外学分’逼的。”张越与记者开起了玩笑。
“课外学分”是苏州科技学院实施的一项措施: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0个课外学分,除军训等必修学分外,还有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竞赛、创新创业4个选修学分,如果不修满,甚至无法毕业。
2011级地理信息专业的张磊、张博文、王安迪,一个围棋得过苏州市前八,一个是软件编程高手,一个是校羽协社长。在“课外学分”的推动下,三人去年一拍即合,组队报名参加“2014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最终拿下大赛唯一一个特等奖,并获得了今年赴美国参加Esri全球用户大会的名额。
近年来,在各类课外科技和文化艺术活动中,苏州科技学院600多个学生团队、1500多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包括中国音乐最高荣誉“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等。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