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患者,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医学上称之为双相障碍。该病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类疾病,15岁~19岁高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发病率约为1%~2%,最高可达5%。
双相障碍首发会以抑郁为主,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思维奔放、活动增多等症状。而抑郁发作时,患者则会表现出持续的焦虑悲伤、思维缓慢、精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于这类患者而言,一生中可能长期处于极端情绪的剧烈波动中,也正因为这样,该病的自杀率居高不下。据统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不仅如此,双相障碍还常与其他疾病共存,例如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20%。
虽然双向障碍是一种持续终生的疾病,但只要治疗得当,患者就可以正常生活。治疗需要遵循三大原则,即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为提升公众对于双相障碍的认知,同时提高该病在我国的诊疗水平,在全国精神科领域专家的倡导下,“双相障碍患者关爱计划”正式启动。“计划”包含疾病科普和专业医生培训等一系列项目。考虑到基层医生在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后期管理等方面,与大医院医生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从今年5月起,将组织顶尖专家在全国陆续开展精神科医生培训,通过指南解读、病例讨论等形式,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
此外,目前双向障碍患者首次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长达10年。因此,希望政府、社会、医院能更多关注,逐步摸索并建立双相障碍诊疗绿色通道。
(作者王向群为北京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铁榜为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马燕桃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