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8日 星期三

    厦门:小城善事多 凡人善举多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纪菁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08日 04版)

        近日,曾抓获153名逃犯的“八闽第一神捕”——厦门市民警卓加罗在当地引起关注。他是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禾山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在社区工作之外,追逃成了他的业余“爱好”。

     

        卓加罗只是厦门好人中的一个典型,冯鸿昌、盖军衔、见义勇为“英雄三兄弟”、鼓浪屿好八连……近年来,在雷锋精神的哺育和激励下,厦门涌现了一批批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的先进典型。

     

    凡人善举蔚然成风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家住厦门海沧的郑忠平从2002年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背着他80多岁、中风偏瘫的老母亲上下爬6楼,只为了让老母亲坐着他自制的三轮车出来兜风散心。

     

        海沧有这么一位大孝子,湖里也有一个好爸爸,他是游文晃。200多个孩子都叫他“老爸”。20年来,他节省近300万元,资助255位孤儿贫困生,曾获得“中国好人”、福建“慈善儿童三十年感动人物”、厦门道德模范等荣誉。

     

        穿着反光背心,戴着安全帽,拿着小喇叭,在杏北小学的上下学时间,70多岁的交通督导员侯钦元总是忙碌在学校门口。徒手翻过阳台,顺着紧挨的两栋楼的墙壁,一步步攀爬上去,用双手将头卡在防盗网上、身体悬在半空中的女童托回防盗网内,董建民成了厦门最美“托举哥”。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人生,厦门好人展示了自己广阔的人生。

     

    奉献社会成为习惯

     

        3月4日,厦门市“弘扬雷锋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暨雷锋事迹报告会走进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航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少将田永清以及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讲述他们眼中的雷锋和他们对雷锋精神的感悟。

     

        雷锋的同班战友乔安山认为,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大爱,无论走到何处,都把身边的人当成亲人来关爱。老人家的儿女,小朋友的阿姨,残障旅客的看护……厦航的乘务员在不同旅客面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把乐于助人当成一种习惯与人生追求,让雷锋精神在万米高空的小小客舱发扬光大。”厦航空中乘务部飞鹭乘务组乘务长孙安娜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谢谢你给我这次机会。”男子不肯告知姓名,只说自己是一名义工。事情发生在3月2日。男子将陈阿婆从厦门北站带到厦门火车站南广场,还帮阿婆拿行李,并告知如何进站,让她顺利赶上回福州的动车。

     

        “做义工的快乐,就像香水一样,当你洒向别人,自己也会沾上一两滴,这是我坚持的最大动力。”不久前被评为第五届翔安区道德模范的郭美守说。从2004年开始,她义务“守卫”同心儿童院爱心账本11年,经手过的资金数千万元,从来没有出现过一笔糊涂账。她还发动家人,为儿童院捐款和募捐款物超过10万元。

     

    善行义举美名远扬

     

        近年来,厦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各区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形成了“特区学雷锋,人人争当先锋”的浓厚氛围。

     

        去年十月,在厦门集美区灌口镇凤泉广场,一块长近10米的画廊树立在闹市正中,引来成千上万的群众驻足观看。这是灌口镇首立的“善行义举榜”。上榜的是4名默默耕耘在灌口小镇这个乡村田野上的普通百姓、基层干部。

     

        作为翔安区“先进典型进校园”巡讲团成员、翔安区德育宣讲团成员、厦门市委宣传部“践行核心价值、建设美丽厦门”市民宣讲团成员的郭水来,经常到各区、各单位开展道德宣讲等活动,用人格力量去鼓舞他人,用先进的事迹去辐射社会。

     

        为进一步营造学习和宣传道德模范、关心道德模范的浓厚社会氛围,春节期间,厦门市委文明办还成立了慰问小组,走访慰问部分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他们送上新春祝福。各区也积极开展各种对道德模范群体的走访慰问活动,为道德模范送去关怀和祝福,不断传扬良好道德风尚。(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纪 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